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中国应更多地参与国际油价的决定

http://www.CRNTT.com   2009-08-27 08:19:54  


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中评社北京8月27日讯/在一系列经济复苏征兆和美联储主席伯南克乐观评论的刺激下,国际油价24日盘中一度接近每桶75美元关口。 自2002年以来,国际油价波动剧烈,先大幅攀升后急剧下降。西德克萨斯轻质原油(WTI)现货价格从2002年1月的19.7美元/桶,上升到2006年7月的74.4美元/桶;而从2006年10月到2008年6月,月均涨幅明显加速,达到3.57美元/桶;此后油价急剧下跌,从2008年7月的133.4美元/桶跌至2009年2月的39.0美元/桶;而此后石油价格止跌回升,到2009年8月涨至71美元/桶左右。

  21世纪经济报道发表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研究员伍超明文章表示,油价的过快上涨和下跌,直接导致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和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剧烈波动,在微观层面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预期的不确定性,在宏观层面加大了宏观经济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的操作难度。自2005年以来全球各国尤其是新兴市场经济体通货膨胀压力的上升和随后通货紧缩压力的增大,都与石油价格的过度波动存在一定的联系。 

  文章分析,国际石油价格的波动原因较复杂,长期来看,其波动动力主要取决于供给和需求。目前世界石油市场的供给方主要包括经合组织(OECD)和非OECD国家。至2009年7月,非经合组织国家的原油产量占世界原油产量的75%,其中OPEC原油产量在非经合组织国家中的占比达到50%,因此OPEC的产量和价格政策对世界石油供给和价格具有重大影响,而非OPEC国家主要是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根据价格调整产量。

  需求方面,美国和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体是石油消费主体。从1994到2009年,OECD国家石油消费量占比不断下降,从1994年的64%下降至2009年7月的54%,而非OECD国家占比却不断上升,从1994年的35%上升至2009年7月的46%,其中中国和其他亚洲国家(主要指印度)上升趋势明显,中国从1994年的4.4%上升至2009年7月的9.5%,其他亚洲国家从7.8%上升至2009年7月的11.4%。虽然美国石油消费需求占比呈下降趋势,从1994年的26.5%下降至2009年7月的22.8%,但由于其占比高达20%以上,对全球石油价格走势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并且15年来美国的石油产量不断下降,从1994年的9.4百万桶/天下降至2009年7月的8.9百万桶/天,但消费量则不断提高,从1994年的18.1百万桶/天上升至2009年7月的18.7百万桶/天,美国石油进口增加明显。

  相对于长期影响因素,国际油价的短期影响非常复杂,石油库存变化、汇率变动、期货价格波动、突发事件、政治事件、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气候异常、市场干预等诸多因素,都会通过对供求关系造成冲击或短期内改变投资者对供求关系的预期而对石油价格发挥作用。

  国际油价波动既受实体经济中供需因素的影响,也深会受到短期因素的冲击,尤其是国际金融市场上的投机冲击,而引发短期冲击的原因非常复杂,如天气变化、地缘政治等。

  实证检验结果表明,从长期来看,国际油价与欧佩克成员国原油产量、中美和亚洲其他国家的石油需求、美国原油库存、美国实际有效汇率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欧佩克成员国原油产量、美国石油库存和美国实际有效汇率每降低1%,油价将分别提高4.74%、3.15%和2.90%,美国、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石油需求每增加1%,油价将分别上涨9.12%、5.99%和9.17%。

  而从短期来看,国际石油价格自身波动的影响程度超过了70%,在余下的影响中,美国、亚洲其他国家和中国石油(601857,股吧)需求的影响较大,美元实际有效汇率波动对短期油价的影响也不容忽视。在对国际油价的解释中,上述解释变量只能解释国际油价短期波动的19%,其余81%则需要其他因素解释,这些因素包括期货市场上的投机因素、突发事件、政治事件、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短期流向、气候异常、市场干预等。

  文章指出,由于中国目前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模式,以及在全球产业分工中处于“世界制造中心”的现状,导致对石油需求快速增长,成为石油需求大国。但目前国际油价的决定权不在中国,主要取决于发达国家的金融市场,并且受投机因素影响严重,所以中国目前一方面被动地接受国际油价波动,增加经济增长中的不确定性,加大宏观经济政策的操作难度,另一方面还要在油价高企时接受“中国需求”的指责。因此,中国应积极发展国内资本市场,尤其是期货市场,创建石油期货产品,更多地参与国际油价的决定,发挥需求大国应有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