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敢于直面危机 香港才能克服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09-09-13 12:13:52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香港祗有直面危机才能克服危机。
  中评社香港9月13日讯/全国人大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委员、中国评论月刊学术顾问刘乃强在《中国评论》月刊九月号发表专文《香港如何直面危机》,认为特区政府要打破“怕字当头,怕被人骂、怕失民望的指导思想,”和“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处处但求政治正确的形式主义庸官行事作风。进而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勇于任事,强政励治,不怕困难和压力,积极为市民谋褔利,促进香港和国家发展的新传统。”等“到香港上下整体有危机感,有个人积累起来的集体勇气与承担去面对危机”,就能走出克服危机的路。文章内容如下: 

                香港会否边缘化 

   2006年,当时香港的政务司司长许仕仁说了一句学术界流传了很久的话:“香港会边缘化。”一时引起了市面不大不小的震动。但是3年之后的今天,香港仍是朝着边缘化的方向下滑。 

  内地朋友都说,香港人有个人危机感,却缺乏集体危机感。所以每个人都直面个人危机而努力拼搏奋斗,但对于香港整体的未来所面对的挑战,就始终提不起劲来。这里有颇为深层的原因,自百多年开埠以来,经验告诉港人,在殖民地管治底下,一切只能靠自己。这就养成了香港人根本就喜欢个人解决问题,遇到问题,第一个反应就是自力更生,解决不了就拉倒认命。他们不习惯通过大小组织去集体面对危机,这不但麻烦、间接,而且难以控制效果。所以说居住环境不好,那就努力赚钱置业;教育制度不善,那就供小孩到外国读书。对香港前途没信心,第一考虑就是移民。个人解决问题效果未必一定理想,上世纪九十年代百万中产移民,吃了大亏之后,大部分都回流。但是这是一时三刻难以改变的习惯反应。 

  有了这样的习惯,社会上有关协助市民解决基本问题的各种中间团体便很薄弱,因为没有需要。社会上的NGO大都集中力量帮助弱势社群,主流社会的基本需要,反而没有得到照顾。政府也崇尚“大社会,小政府”,事情尽量少管。连立法会中的政客,不论是亲建制或反对派,也只以监督政府和为政府保驾护航为任务,从来都没有积极为解决市民问题而着力。这便成了一个恶性循环,今天纵使香港市民想通过集体去面对集体危机,也不知从何着手。“边缘化”基本上是一个经济危机,但是偏偏香港特区政府却认为它不懂经济,一切应由市场主导。从而衍生的社会民生问题,政府也只以见招拆招的救火心态处理,只求压抑病症,不求根治病情。 

  但是最近情况已经开始有了一些基本的变化,老皇历已经证明不灵,需要修正和调整。 

  首先是香港已经成了一个困兽之局。百万人吃过移民亏之后,今天已经不再流行移民;要提移民,目的地是内地,而不是外国。而北上发展,谈何容易?港商以前设厂出口,如今出口市场萎缩,此路不通。要打内地市场,习惯生产外国质量和款式的工厂转型固然有困难,而如何交易之后收账,始终是个大问题。年青人北上打工,说的多,做的少。因为纵使年青人愿意拿内地三两千元以香港标准来说,比综援还低,微薄的工资,要是他们在港还有即便是少许的家庭责任,他们也负不起。举个例子,整个月的薪水,不吃不住,一分钱都不花,连供上一辈住私营老人院都不够。香港高地价、高工资、高成本的结果,使到香港人根本跑不出去,死活都要待在香港。再加上港人不能享受内地的福利措施,越来越多本来已经移民北上的港人,一遇到问题,还是要回香港解决。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