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通识教改 需要一个宽容的环境

http://www.CRNTT.com   2009-10-09 11:28:29  


9月19日,中大博雅学院首批新生合影留念
  中评社北京10月9日讯/据媒体报导,中山大学开设博雅学院,以“四年不分专业、以培养‘做学问’人才为目标,以古代经典阅读为重点”的通识教育开创性举措受到教育界广泛关注,但这一举措并未得到一致赞同,而是充满争议。《华商报》今天刊登评论文章“给通识教改一个宽容的环境”,文章表示,“重视‘通识教育’,这很可能是中国大学教育真正‘与国际接轨’的开始,也是中国创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开始,中山大学和甘阳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理应得到社会以及舆论的宽容与尊重”。文章内容如下:
 
  中山大学开设博雅学院,试水“通识教改”引发激烈争论。据报道,自开学以来,对于这个在招生简章中明言“为探索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精英教育模式而专门设置”的学院,外界一直存在强烈质疑。(10月8日 《广州日报》)

  反对的声音为什么如此强烈?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可能和博雅学院院长甘阳高调宣称要培养“精英”有关。而“精英”在今日中国,早已不再是一个“褒义词”了,而是专指那些在老百姓看来不食人间烟火,一味为既得利益集团甚至外国利益辩护的 “学家”、“专家”的词汇了。但甘阳所谓的精英,并不是指那些西装革履,手执 “文明棍”,满口“叽里咕噜”的假洋鬼子,更不是那些一门心思只想着如何向上爬的“禄蠹”,而是那些能够认同、传承并发扬光大中华文明的社会中坚。当然,甘阳也并不拒绝吸收西方文明的成果,博雅学院的学生要学习古希腊语、拉丁语,并阅读大量西方文明典籍就是证明。

  厘清了这一点,我们就能够明白,中山大学和甘阳所做的事情,并不是对这些年来大学教育“折腾”的继续,而是对“折腾”的一种纠偏——— 使大学回归到培养社会精英的正途,使大学毕业生能够成为坚守社会核心价值、传承人类文明的中坚力量。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大学教育存在的一个最主要问题,就是急功近利,只重工具理性,不重价值理性。大学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事当前,不少人只考虑怎样做才能低成本、高收益,而根本不考虑这样做是不是善的,是不是符合道德,是不是尽管自己获利,但却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了破坏性后果等等。不客气地说,大学如此作为,其生产的“产品”常常成了一些“工具”。

  过分强调通识教育,学生毕业能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能不能找到谋生的饭碗?这是许多人所担心的一个问题。但在我看来,受过良好通识教育的学生,很可能比那些从单纯的“适应市场需要的专业”毕业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远大的发展前景。因为,和后者相比,前者更有信仰,更尊重道德,更有操守,有所为有所不为,因此也更值得信赖,同时他们具有深广的知识基础,这使得他们具有更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吧:受过良好通识教育的学生像水,能够适应各种各样的器皿;而只接受专业教育的学生,就像一个水杯,倘若不能用来盛水,则很难找到其他用处了。实际上,西方大学尤其是美国的大学,一向都是高度重视通识教育的,有的大学甚至把通识教育作为四年大学的全部课程,而甘阳这次之所以“试水”通识教育,也是他长期研究西方大学教育的一个结果。

  重视“通识教育”,这很可能是中国大学教育真正“与国际接轨”(姑且让我用用这个词)的开始,也是中国创建自己的世界一流大学的开始,中山大学和甘阳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理应得到社会以及舆论的宽容与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