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一份重点中学名单背后的沉重话题

http://www.CRNTT.com   2009-11-20 13:20:11  


优质资源的稀缺匮乏,也客观上催生了重点学校变着花样乱收费,家长千方百计“自愿”交费挤进重点校的乱象
  中评社北京11月20日讯/新华网今天发表评论员王甘武的文章“一份重点中学名单背后的沉重话题”,作者认为,“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让天下所有的中小学生进同一所学校,上同一个老师的课…这样的教育或许才算机会均等和公平。但实际上这样的参照标准会让我们考虑问题的思路偏离正确轨道…必须实事求是,从有利于鼓励先进、帮助后进的角度制定政策,而非通过扯重点校的后腿来实现与普通校‘看齐’”。文章内容如下:

  近日,北大公布了“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获得资质的39所学校名单,有落选中学对北大的标准提出异议和不同意见。尽管北大招办表示,推荐制是一个“增量”尝试,不会让未获得推荐资质的中学利益受损,但以北大的特殊地位,这样的推荐资格给予谁,都将是莫大的荣誉和最好的宣传。已有不少人在担心,这种推荐会让更多的资源流向大城市、名中学,从而扩大这些有优质资源的学校和落后地区、普通中学之间的鸿沟。

  北大此举,对于打破高校招生“一考定终身”,开辟多种途径选拔优秀学生的意义不言而喻。但在当下学术腐败和社会风气的大环境里,公众对这样不看高考分数的“绿色通道”抱有疑虑也在情理之中。对教育公平话题的高度关注,映射出教育公平不尽如人意的实际。城乡差别,区域差别,重点校和非重点校差别,投入有限和分配不均的差别……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国情,让这个话题愈发沉重,更加复杂。

  新任教育部长袁贵仁强调,“要把均衡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公众和一些媒体以及“落选”中学也以此为标准和理由,质疑甚至否定承认差别的“中学校长实名推荐制”的合理性。

  由此观之,在相当一部分人的意识或潜意识中,让天下所有的中小学生进同一所学校,上同一个老师的课,接受同一份高考试卷测试,再按照同一个分数线录取,这样的教育或许才算机会均等和公平。但实际上,这样的参照标准不仅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而且会让我们考虑问题的思路偏离正确轨道。

  重点学校的形成,有政府资金重点支持的因素,也有学校管理者治校有方,教师敬业努力,学生勤学上进等多种因素。内外因的结合加之“马太效应”,让各地涌现出一批代表当地教育最高水平,充分展示当地教育政绩的重点学校。当地政府对其自然宠爱有加,学生和家长自然也是趋之若鹜。相对于数量众多、质量平平的普通校,重点学校犹如鹤立鸡群。优质资源的稀缺匮乏,和教育机构统一工资标准福利的统一管理模式,客观上催生了有“经营能力”的重点校变着花样乱收费,家长千方百计“自愿”交费挤进重点校的乱象。

  校际差距是客观存在,缩小差距的目标当然应该坚持,但必须实事求是,从有利于鼓励先进、帮助后进的角度制定政策,而非通过扯重点校的后腿来实现与普通校“看齐”。为什么有的地方让重点校教师到普通校交流任教的办法乏人响应、陷入困局,除了自身福利待遇、职业发展的顾虑之外,违背了继续推动重点校加快发展的大原则,当是重要原因之一。

  加大对普通学校的资金投入,改善办学条件和教师待遇,是缩小校际差距,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整体水平,实现教育公平的根本。但现实难题是,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可以投入教育的资金总是有限的。给重点校多了,给普通校的就会少。目前的突出问题是,重点学校“赢者通吃”,财政拨款、政策支持、社会捐助、家长赞助,体制内和体制外的钱可以左右逢源、伸手就有,而普通校却落得个政府不疼、家长不爱的结果,谋求发展困难重重。教育投入不能雪中送炭,却愿锦上添花的做法,无疑在加剧教育资源的配置失衡。

  如何把有限的教育投入用好,实现均衡教育资源的长远目标,笔者认为,当务之急是教育部门知行合一,在承认校际差距的基础上,把促进优质教育发展壮大和帮扶普通学校提高质量结合起来,针对两者不同实际,采取差异化政策,有针对性地管理和帮扶。比如一些重点中小学,自我发展、自我管理的条件较好,能力较强,完全可以转为民办,面向市场,减少直至停止拨款,在一定程度上按照市场规则提供优质教育服务,不受公办学校事业单位工资福利待遇标准的限制,搞“上不封顶”,进一步激发教职工办优质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教育经费主要投向普通学校,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切实改善办学条件,落实教师法定待遇并改善福利,激励、吸引人才脱颖而出。

  一个给政策,一个给资金,用差异化方式解决制约重点校快速发展和普通校难以发展的不同问题,相信更符合中国的实际,更符合学生和家长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