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十年改革 中国高等教育病在何处

http://www.CRNTT.com   2010-01-14 10:47:44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大跃进”的发展道路无可救药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过去十年中进行了市场化和产业化的改革。在改革之前中国学的是苏式教育,以职业性的训练为主,学科分类比较细;而在改革后学的是美式教育,强调综合素质,想要打造世界一流的高校,美国有常春藤,我们也照搬概念。

  但不幸的是,高校的改革过程中既丢掉了苏式教育的长处,又没有学到美式教育的优点,倒是把两者的缺陷都学到了。

  在过去的十年中,中国的高等教育走的是“大跃进”的发展道路,高校行政化的问题十分严重,在高投入后,行政导向进一步强化,这就导致了高校“衙门化”。高等教育成了课题拉动的科研活动,无视科研的基本规律;投入和科研周期不完全成正比。教育部给高校定很多指标(课题数),科研活动变成了指标体系,科研活动的成果是SCI,是专著,而非人才。为了能够争取更多的课题,发更多的SCI,很多教授已经把学生变成了“打工仔”,根本谈不上去“传道,授业,解惑”。打个比方,进入高校前的学生好比一些毛胚,现在高校的功效不是继续精加工,而是到时间给每个毛胚身上扣一个章,推到社会上完事,这样的学生不失业才奇怪。

  中国的教育改革既然是“大跃进”,就与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是脱节的,因此尽管目前中国的高校非常多,但都是些不合格的大学,职业教育仍然很需要。这么多年中国的产业结构一直没有多大改变,一直依赖农民工的加工,产业附加值比日本、德国都要低得多,但是我们仍然忙着把职业学校升级。

  高等教育的功能应该有二:培养人才;建立新的知识体系。这个“人才”包括真正的“大师”,也包括能够切实推动社会生产力,使产业结构升级的技术性人才。我们两方面都没有。中国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起飞,是以简单加工为特色的工业化。产业的升级,到今天为止,依然有限。加上金融业等服务业严重滞后,而且由于国家体制的原因,还可能在今后较长时间内滞后下去,所以,白领的需求量增幅有限。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而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并没有中国经济发展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

  中国的高校也一直宣称要与世界一流大学接轨。但事实上,中国的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不是越来越近,而是越来越远。现行的中国高等教育体制不会给培养“大师”提供土壤和养分。目前中国的高校都是官僚治校,奉行的也都是官场上的那一套,老师自己没有基本的诚信,学风败坏十分严重。举一个例子:某著名高校校长提倡国学,发表了一篇文章把“赓续”写成了“脊续”,没想到该校的一名大学教授专门写了一篇论文来论述“脊续”的正确性,实在是荒谬至及。但回过头来想,这些什么校长、院长都垄断着学校的大部分资源,教授拍马也有自己的考虑。

  这不是个例,校长、院长的抄袭事件屡见报端。更直接的就是现在的大部分高校都是“逆淘汰”,真正有想法的人是要被淘汰出局的。

  在我看来,中国的高等教育已经病入膏肓,看不到什么希望,高等教育本身已经成为利益集团的盈利机构,把贫困的学生都排挤在外,一味地求大、求洋、求世界一流,根本不顾中国的实际。大学本来应该是民主的发祥地,但中国的大学没有这样的精神。

  在体制内的人已经很享受这种体制带来的诸多好处,想要改良很难。另起炉灶可能是个可行的路子,像南方科技大学那样,不被这种教育体制束缚,可能还有希望。

  “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不能找到工作,究竟是他们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还是说毕业生的数目太过庞大?我认为两方面的原因都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