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部门互相监督 越多越好

http://www.CRNTT.com   2010-03-10 12:25:24  


图为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
  中评社北京3月10日讯/每日经济新闻今日登载评论员叶檀的文章“希望类似‘国宝同志的质疑’越多越好”,文章表示,“希望类似于发改委、央行这样的重量级经济部分的质疑越来越多,市场化的企业需要监管,在企业透明度蒙羞、统计数据挑战常识的情况下,通过官员之间的质疑与释疑,可以部分解决民众的信息饥渴。”其内容如下: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先生说到能源价格时,免不了挨板砖,公众质疑张国宝先生屡屡站在垄断企业立场说话,但他质疑外汇储备收入时,却引发众多共鸣。看来,部门之间的互相监督是信息透明的好办法。

  3月7日,张国宝提出疑问,中国有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而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预算报告显示,去年中央财政外汇经营基金财务收入为682.83亿元人民币。如果中国的外汇有1%的收入,则至少有1400亿人民币的收入,这与预算报告显示的600多亿相差很大。他抛出两个问题,“这样的外汇收入太少了,我们的外汇怎么用的?为什么收入那么少?”结论是显而易见的,1%的收入太少,还不如我们自己用呢。

  两天后,国家外汇管理局局长易纲就做出了明确回应:张国宝先生说的683亿人民币回报,和外汇储备的收益完全是两码事。权威的解释应当是由财政部来作,这是财政部报告里的数字。但我可以告诉大家我的理解,这683亿人民币是当年在创立中投公司时,经人大批准,财政部发行了1.55万亿人民币特别国债,而国宝同志讲的683亿人民币,是对1.55万亿人民币国债每年支付的利息,一年就是683亿。因此,它和外汇储备收益是两码事。

  多亏“国宝同志”这一问,公众得到三个信息:第一,提交十一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审议的预算报告显示,中国财政外汇经营基金财务收入是682.83亿元。中投公司不是作为红利上缴,而是作为利息支付;第二,坐拥3000亿美元资金的中投收益到底是多少?应该比683亿元多吧?第三,预算案中没有明确提出中投的成本盈利,连张国宝这样的重要官员都产生了误解,更别提摸不着门的非代表、非委员们了。

  从市场取向上来说,成立中投公司进行海外投资是市场化的第一步,也是中国参与国际金融战的开端,可以让社保基金不至于孤军奋战,设立中投公司是正确之举。与社保基金相比,中投的投资范围遍及各个领域——国内外股票、债券及另类投资,其中包括对冲基金、私人股本、大宗商品以及房地产,灵活性更强。

  不能因此泯灭张国宝先生质疑的价值。中投要证明自己存在的合理性,必须证明自己的存在比财政部与外管局处置收益更高。市场化的企业如果一直亏本,说明管理者与管理体制有误,最好的办法是另择贤能。市场化不能作为中投的护身符,投资成绩才能证明一切。

  中投最艰难的任务是支付利息。财政部为中投进行了隐形担保。为替中投融资,财政部发行了价值1.55万亿元人民币的特别国债,以向央行购买外汇储备,其中,6000亿元向央行发行,2000亿元通过小型债券向社会发行,7500亿元特别国债通过其他方式向央行发行。特别国债的票面利息在4.3%~4.69%之间,期限为10年和15年两种,中投每年的资金成本在5%左右,全年恰为683亿。中投董事长楼继伟曾经说:“按照2000亿美元的规模计算,如果按工作日算,平均每个工作日要赚3亿元人民币。”不要以为财政收入真的多了这683亿,这只不过是央行、外管局支付的成本中极小的一部分,中投要连本带利归还欠债,加上抵销人民币升值带来的损失,每年的收益必须在10%以上,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