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城市“泡汤”,人祸大于天灾 | |
http://www.CRNTT.com 2010-05-31 10:18:46 |
广州内涝:人祸大于天灾 照搬“苏联模式”:高寒地区设计套热带城市 作为国民经济计划的具体化和延续,中国在1953年至1957年之间将“苏联模式”引入城市规划,国内各城市在这一时期开始采用一整套以苏联为标准的定额指标。1955年,国家城建部门安排7位苏联城市规划专家工作组到广州市,“指导”城市总体规划工作。 广州中心城区沿用解放初的苏联标准,称为“下水管网”,在5到10米深的地下建设排水管网,口径很小,难以对付大流量的来水。由于前苏联位于高寒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少,排水系统设计上较为保守。而广州位于热带北部,年平均降水量在1600mm以上,将前苏联的排水系统照搬的广州,已经为广州内涝埋下了伏笔。 地面硬质化,90%的降水需靠管网排走 雨水落地后的自然过程不外乎是,下雨——土壤吸收雨水——蒸发或通过地下水进入河流。过去,土壤和水塘能够储存大量的水,而现在,随着城市建设“大干快上”,大量绿地、湿地、水塘消失了,城市“硬底化”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一到下雨,雨水难以自排,90%要靠排水管网才能排走。 设计标准低:83%的管网按一年一遇设计 广州的雨水排水管网自从六运会前后对排水系统改造后,至今已有20多年未再系统调整。中心城区现有6000多公里排水管网,其中83%达到一年一遇的重现期标准,仅有9%达到两年一遇的标准,甚至还有少部分区域仅为半年一遇标准。 广州市水务局工程师表示,广州当前排水管网一年一遇的标准虽然符合国家规定,但考虑到城市的降雨量,这一规划设置实在是偏低,“全国比较下来,也处于中下水平。” 仅有15%的管网实现雨污分流 在一份广州市排水系统《规划修编》中提到广州的排水制将以实现雨、污分流制为目标。新建、扩建地区和旧城改造地区采用分流制,旧城区逐步改造为分流制。市中心城区规划2010年分流制区域约占15%,2020年分流制区域达到90%。 目前广州的排水管网建设滞后。除部分中心城区外,各镇区道路杂乱无章,基本上为雨、污合流制或采用明渠(沟)排放,造成垃圾淤泥堵塞管网,造成排水不畅。 管网标高多在4.2~6.5m,易造成海水倒灌 珠江两岸大部分区域地面高程在6.5~9.0 m,已建排水管道底标高多在4.2~6.5 m,而珠江潮汐水位在4.3~ 7.0m。尽管理论上利用“拍门”技术可防止潮水倒灌。但从实际来看,雨污合流制污水管道不可避免地导致河涌水体与污水收集系统连通,可能造成高潮水位时河涌水倒灌排水系统。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