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还是通缩?这是个问题 | |
http://www.CRNTT.com 2010-06-08 08:25:47 |
第一财经日报发表长策智库全球宏观经济政策特约研究员管清友文章称,全球金融危机之后,中国政府迅速出台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挽狂澜于既倒”;但进入2010年以后,事情正在起变化: 从外部环境来看,通缩迹象似已出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欧元区经济呈明显收缩态势,欧元对美元大幅贬值。欧元区通胀率在低位徘徊,一些国家甚至出现了负通胀率。长期看,欧元区必须进行痛苦的结构调整,压缩债务和赤字,才能度过这一劫难。 美国控制货币远比中国做得更好。美国月度CPI增速目前呈下降趋势。核心CPI则急剧下滑,美元流通速度明显下降。 尽管不能完全肯定,但中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似已出现了通缩迹象。世界经济即将进入“债权资产周期”:收缩的经济环境和货币环境有利于债权人,不利于债务人,将出现国债牛市、资产熊市。 文章分析,从国内环境来看,中国现在的经济形势可以归结为“通胀隐忧下的经济收缩”。看似矛盾,实则必然。 为何有通胀隐忧?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天量的货币供应,通胀是个货币现象,货币总要寻找一个出口;二是中国的货币泛滥与欧美不同,是在经济刺激计划的引导下,从银行系统进入市场中。而欧美的情况则是,大量的流动性滞留在银行系统,没有进入市场;三是由于部分农产品出现短缺,物价上涨,加之制造业劳动力成本上升,国内煤电油气价格皆有上升趋势,因此,通胀恐不仅仅是隐忧,而且正在慢慢变为现实。 又为何是经济收缩呢?其因有三: 第一,今年一季度以来,鉴于外部经济形势有所好转,许多国家实行“退出”之策。中国政府亦进行微调,收紧货币和信贷。孰料恰好赶上欧洲主权债务危机蔓延,内外压力齐至,多重因素叠加。 第二,出口难以再现昨日辉煌。金融危机之后,外部环境恶化,出口下滑。欧元对人民币亦大幅贬值,中国对欧出口急剧下降。顺差减少成为外汇占款减少的重要原因,国内货币环境进一步收缩。近期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大幅上扬,已显示出银行间流动性紧张乃至短缺。表面是流动性过剩,实则流动性短缺,如同一个人吃得太多而无法消化。 第三,房地产调控政策已经由初始的“遏制房价过快上涨”演变为全面打压。这将影响房地产投资、保障性住房以及旧城改造等投资,未必能弥补商品房投资下降的缺口。政府再次出台“非公36条”,但短期内民间投资难以接续上政府主导投资的效力。近期看,投资下滑迹象明显,消费增长亦不平稳而呈微幅下降趋势。如果年末投资增速下滑至20%,则经济增长危矣。 拉动经济的“三驾马车”皆有熄火嫌疑,但目前尚无法预计到底会到何种程度。故在通胀背景下,还无法称之为“滞胀”,但其形态与“滞胀”类似。中国正在为片面追求经济增长而付出代价。如果处理不好,经济极有可能“补跌”。 文章表示,实践证明,类似于2009年以货币推升的经济增长不具备持续增长的动力。新的产业和经济增长点也许容易寻到,难的是让经济具有自我调整能力和增长的原动力。 也有可能出现的是,中国发生与欧美相同的情况:由于实体经济投资缺乏吸引力,没有好的投资领域,大量资金从房地产、股市和农产品市场撤出,货币回流到银行系统。银行也加强风险控制,再次出现“惜贷”景象,企业融资困难,则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可能性也不是没有。 一旦预期发生变化,市场主体会选择持币观望,奉行现金为王,人民币流通速度将会大幅下降,通缩预期会自我实现。现在看来,通胀威胁事小,通缩威胁事大。这是一个方向性判断,如果处理不好或判断失误,罹患“滞胀”或通缩病症,则需全面和强力的“大手术”方可挽回。 文章指出,基本面如此,当务之急是要警惕发生外部冲击的导火索。欧元走弱,美元走强,全球资金大有回流美国市场之势。以往经验告诉我们,美元升值往往引发国际资本回流,引发一些发展中国家金融市场动荡。至今,未见有发展中国家出现问题。这一情况与常识不符。据说现在已有一些国际金融机构虎视眈眈地想要做空中国,对此不可不防。 中期看,美元强势或是中国经济的巨大压力。根据市场经验,如果美元指数站稳90整数关口并维持其上,将意味着世界局势的大反转,全球通缩时代来临,萧条经济学回归。届时,大宗商品价格将承受重压,资源为王的理念要让位于现金为王的理念;股市、楼市萧条,国债市场火爆;资本大量回流美国,美元资产重新受到青睐,美国金融市场再次繁荣;矿产、资源和制造业主导的经济模式让位于基于知识和技术的新经济模式,新的商业模式应运而生,制造业国家将承受重压。 而这些场景对中国而言,是福,还是祸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