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苏小和:混沌任志强

http://www.CRNTT.com   2010-07-14 09:11:45  


 
  事实上,任志强的确从来没有想过要把华远打造成一家规范的现代企业,恰恰相反,他一直在努力把华远培养成一家规范的国有企业,并以此为荣。按照他本人的陈述,华远的起步仅仅叫做计划外全民所有制企业。这是一种奇怪的企业制度设计,靠西城区联社20万元借款起步,10年之后,也就是1992年,华远的管理者们想买一辆公务用车,突然发现自己并没有编制,1996年,企业申报资产,华远再次发现自己无法按照国有资产申报,北京市国资委一纸公文告之,华远不是国有企业。

  可能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任志强像一个上访人员一样,不断奔走在各个主管部门之间,要给华远争取到一个名正言顺的国有企业身份。他坚定地认为,华远一直挂着全民所有制的牌子,一直没有将国有资产分给个人,这就是华远国有体制的最大理由。到1998年,任志强的努力终于有了结果,西城区为了确立华远的国有资产身份,用减税的方式,通过一部分退税作为国有资本金,将华远变成了正式的、有计划、有编制、有级别的国有企业。

  这样的制度变迁,听上去有些荒诞,但却是确有其事。对此,任志强似乎津津乐道于自己对国有企业制度的忠诚,或者说对华远行政级别待遇尘埃落定的沾沾自喜。问题在于,人们熟悉的1992年,是一个官员和知识分子纷纷下海经商的年代,现在看来,当初人们抛弃体制内的种种待遇,乃是为中国的现代企业制度做具体的努力,今天被普遍接受的“创始人制度”和“创始人期权制度”,将那一代人从所谓的企业原罪里拯救出来,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中从此出现了一批具有企业家征象的人物,企业家不再完全是党和政府的附庸。作为一名企业家的任志强,本可以赶上这样的机会,但却反其道而行之,跟在国有旧体制的思路后面亦步亦趋,人们不禁要问,他作为企业家的改革精神在哪里?人们还记得,当年联想的柳传志先生也是靠中科院的借款起家,但却坚定地走向现代企业制度,今天的联想,不仅产权清晰,而且产业架构突出,完全是一副国际公司形象。相比之下,任志强和他的华远不仅仍然食国有企业制度之利,而且一直龟缩在西城区,龟缩在简单的房地产行业,公司产权模糊,产业不稳,品牌价值几近于无。人们必须再问,作为企业家,任志强的探索精神又在哪里?

  中国百年的企业史,从来就是一部制度决定命运的历史。由此,在当下一大串牛气冲天的房地产公司中,任志强主导的华远就是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企业。从规模上看,华远地产进入不了房地产企业的前50名,他左右不了中国房市的大局,甚至连搅浑北京房市的能力也没有;而在个人财富层面,任志强主要还是靠工资和奖金。尽管他在自己的子公司里可能做了一些产权改革的尝试,但华远地产总体国有体制不变,下面再怎么修改,也不过是一种变相的“联产承包”。跟潘石屹、黄如论、杨国强杨慧妍、朱孟依这些地产大佬相比,任志强撑死了也就算一种“小富即安”,他不是那种富可敌国的商人。

  必须强调,一名在公司发展和个人财富上都缺乏远大理想的企业家肯定不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相信任志强也是如此认识他自己。可能是体制因素过于强大,也可能是任志强的个人兴趣本就不在企业经营上。当我们把这样的追问摆在他的面前,他的回答有些牵强,又似乎理直气壮。他说有两个原因支撑他走到今天,第一是父母的革命价值观深深影响着他。父母一辈子献身社会主义革命,他们不允许任志强成为一个个体户,他们认为任志强在一个国有企业里为社会主义事业做贡献,是一种理所当然的选择。第二则是任志强曾经因为经济问题被收监,结果无罪释放,只是得了一个党内的警告处分,任志强很不服气,他说必须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要用实际行动彻底证明自己是没有问题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