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方舟子:是我不正常还是社会不正常 | |
http://www.CRNTT.com 2010-08-26 13:57:06 |
时代周报:有些人说你是偏执狂,多半是因为你特别较真,不愿意妥协。这和很多中国人的处事方式不太一样,你这种性格和处事方式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养成的? 方舟子:这里面可能有先天的因素吧,我天生就比较较真。另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与我留学美国的经历有关,在美国都是那样一个氛围,在学术问题的讨论上都是不讲情面的,学术问题就是不问利益,只问是非的。 在美国读书的时候,每周有一个学术讨论,一般由一个人介绍他的实验结果,大家肯定是在挑剔他的,而不是在说好话,不是说你这个实验做得很好,而是说你这个实验在设计上存在什么问题,能不能证明你想要的结论。那都是不留情面的,不会说要顾及到你的感受,而不敢去说。 其实这就是一种思维的训练,同时也是一种对科学态度的培养。包括从外面请来了一个学者来作报告,他讲完后的问答部分,都是在质疑他,没有人说你这个报告做得怎么好,都是在挑错,问一些自己没听明白的地方,或是问你这个结论有什么证据,而没有人在说好话。 所以,大家在潜意识里面就觉得这是很正常的,涉及到科学问题就必须是不留情面。但是很多人往往不适应这种情况。在国内的学校,在做完学术报告后,很多人还不适应去提出自己的问题,往往还说点好话。 时代周报:我仔细翻看了你过去一些年打假的记录,发现你打击的几乎不限对象,甚至还有自己母校中国科技大学的两任校长都不放过,还打过一些在公众和媒体心目中形象都非常正面的,在学术良知方面很有口碑的学者,还和几个知名媒体交恶,是不是真的六亲不认? 方舟子:在打假方面,我只关注事实,不问对象。我觉得作为学术上、科学上的批评就应该是直截了当的,就不应该是要顾及到对方的情面的,应该把话直接说透,这样才有助于让大家看清事情的真相,而不是说为了迎合读者的口味,显得自己很厚道,说话含含糊糊的,这我是非常反感的。 但是在中国社会还是“人情社会”,对待你越亲的人越维护,亲密的人很热情,对待你不熟的人可能是很冷漠。我特别反感的就是那种“小圈子主义”,我批评到某一个人,这个圈子的人就会以我为敌,去维护他,然后来攻击我,不是因为他认定这个人是对的,而是因为他是那个圈子里的。 建设诚信社会,必须让造假者付出代价 时代周报:你打了十年的假,现在还是每涉及一个造假案,都是牵出一大批人,可见我们社会的造假已经到了一个相当严重的地步,中国全社会似乎都在呼吁诚信,但造假并没有减少,你觉得为什么会这样? 方舟子: 我用一个横向比较来说这个问题吧。在美国生活过的人往往会觉得美国人很傻很天真,一般美国人对陌生人往往显得过于友善,对他人的信任程度很高。有人说这是文化的差距,或者是因为美国人的信仰。 我觉得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整个社会对于造假的惩罚机制。如果有谁辜负了这种信任,就会付出高昂的代价,从此很难再获得人们的信任。这才是一个社会能有诚信的原因。一个诚信的社会不是没有不诚信的人,但是不诚信的人会受到严厉的处罚。 比如在美国,有专门的政府机构对学术造假进行调查,一旦认定有学术不端行为,会指名道姓地公布结果,由学校、科研机构做出行政处理,如降级、开除等,政府部门会禁止其几年内申请政府资金或在政府委员会任职。严重的还会被追究法律责任。 最严厉的一个例子是,2005年,原佛蒙特大学医学院教授波尔曼被发现在1992年到2002年期间,捏造数据申请获得290万美元资金。美国政府为此终身禁止他申请联邦政府科研基金和参与联邦政府项目,并提起刑事诉讼,波尔曼被判入狱1年零1天。最近,美国卫生与公共服务部科研诚信办公室在7月7日宣布,阿拉巴马大学助理教授JuanLuis Contreras的7篇论文伪造实验结果,禁止其在3年内申请政府科研资金和在政府委员会任职。 而反观我们的社会,造假者并不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被揭露了也经常没人管。这样的机制下,社会如何能诚信得起来呢? 如果有人上当受骗,很多人会怪罪乃至嘲笑受骗的人太傻,而不是谴责骗子太可恶。很多人痛恨造假,不过是在遗憾自己没有获得靠造假发财的机会。这太荒谬了! 在诚信社会中做一个诚实的人,可以生活得很轻松很快活,也可以很成功。但是一旦习惯了这种生活,警戒能力会退化,缺乏戒备心,到了一个不那么诚信的社会,就会显得很傻很天真,经常要受骗挨宰,当了骗子“成功”的垫脚石。就像我这种人称“打假斗士”的,回到中国生活,也时不时地会上点小当,让亲友戏称“在美国学傻了”。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