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中国企业的海外陷阱 | |
http://www.CRNTT.com 2010-09-07 08:29:26 |
目前中国的海外投资中,中央企业占到63%(数量上央企大概占20%),国有企业的比例可能更高一些。国有企业规模比较大,现金流比较充裕,获得外汇额度也比较容易,因此,它们主导海外投资。在一些官员和企业家看来,改革以后的国企的行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不再直接听命于政府。但是,外国政府和公众显然不这么看,在一些敏感的行业资源领域更是如此。许多国企在全球危机期间全力以赴地帮助政府实现经济增长目标,也加深了海外对国企承担部分政府功能的印象。 长期来看,政府应该创造更多的条件促进广大的民营企业到海外投资,这不仅有利于开拓海外市场,也能提高外汇资源的利用效率并促进民营经济的发展。民营企业对外投资少的原因可能与其自身的规模和实力有关,但是,更重要的是,相联系的可能是投资信息的传递和投资经验的积累。改革开放初期到大陆来投资的基本上都是香港、台湾和韩国的中小企业,很多是华侨。好在最近几年民营企业海外并购已经相对活跃,比较著名的案例有东软收购芬兰赛斯卡,苏宁收购日本劳克斯,顺德日新收购智利铁矿,吉利收购沃尔沃等等。 统计分析表明,中国的海外投资目的地除去那些避税港外,大量集中在那些法治不完善、腐败严重的地区。这可能是因为法治完善的国家对中国投资的限制相对比较多,但是,许多中国企业家确实在一些政治独裁、社会腐败的国家“如鱼得水”,将在国内贿赂地方政府官员的做法原封不动地带到国外。这些做法其实非常危险,一旦国际上将中国海外投资等同于腐败传播机制,以后中国企业的海外处境便会变得更加艰难。 不了解当地市场也可能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有一家国企收购了澳洲的一个煤矿,在当地宣传自己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殊不知煤炭业因为破坏生态,在当地声誉并不好,更不要说是全球最大的煤炭公司了。正因为对当地市场缺乏了解,目前,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遇到了一连串的困难,比如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关于地权的官司、在秘鲁有关劳工与环境的争端、安哥拉部分国民对于中国工人的反感,等等,这些案例在当地都已经造成极大的影响。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