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治理通胀还需防止流动性结构失衡

http://www.CRNTT.com   2011-06-15 08:29:33  


在通胀与增长之间寻找结合点的货币政策,不能仅着眼于对流动性的总量管理和控制。
  中评社北京6月15日讯/全球经济复苏一波三折,欧债危机还有继续发酵的可能,美联储第三轮量化宽松政策的预期正在加强,这为已然非常坚挺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注入新的上涨动力。对中国来说,这可能意味着输入型通胀的压力在可预见的未来难以消除。

  上海证券报发表经济学博士刘宇文章分析,从国内经济看,在消费长期受压后,未来消费需求可能会呈现指数级增加的态势。这来自几个方面的变化:首先是收入分配差距有望逐渐下降,这将提高边际消费倾向,扩大内需;其次,住宅等资产价格在达到高点后保持平稳,对消费的挤出效应逐渐下降;第三,社保强度和覆盖面均在增加,同样会推升消费。而在生产能力的成长方面,由于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资本侵占劳动收入的情况逐渐改善等因素,生产部门吸纳资本的能力下降,大量资本可能会转向财富管理而不是实体经济。总体看,未来需求曲线外移的速度可能会超过供给曲线外移的速度,从而构成长期的通胀压力。

  国内消费需求的推动与国际输入性因素的叠加,配合中国近年间积累起来的巨大流动性,我们却无法通过长期的经常项目下逆差来平抑物价,因为中国并不具备美国那样的资本项目下的吸收能力。迄今,央行采取了多种工具收紧流动性来抑制通胀。但相对数量型工具而言,央行在加息方面显然比较克制。迄今为止,本轮加息周期中一年期定存利率仅上调了100个基点,负利率现象始终存在。估计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所累积的10万亿债务以及热钱流入的考虑,可能是央行加息的主要顾虑。

  通过收紧流动性来抑制通胀的做法,建立在这样一个假设的基础上,即当市场上的流动性减少后,无论投资需求还是消费需求都会被迫减少。短期来看,这无疑是个救急手段。但投资需求在当期是总需求的一部分,在未来则会转化为生产能力。因此,收紧流动性,在降低了当期总需求从而缓解了物价上涨压力之后,也会同时损害未来经济体系的供给能力,并会加大未来的通胀压力。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