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 |
北京学者:破解两岸政治难题的建议 | |
http://www.CRNTT.com 2011-08-07 00:11:45 |
要解决两岸政治问题,就须开启政治协商谈判。由于两岸政治问题的极其复杂性和敏感性,政治协商谈判须选择一个有利时机,同时应视之为一种不断推进的动态进程,而非以一揽子或一项协议、一次(轮)谈判解决所有问题。根据两岸政治商谈是一种动态进程,笔者认为,可把两岸政治商谈分为政治接触、政治对话和政治谈判等三个阶段进行。政治接触是两岸政治商谈的初级阶段,也即召开形如蒙特佛利会议的研讨会。政治对话是两岸政治商谈的第二阶段,也即预备性磋商阶段。在此阶段,由两岸官方各自指定代表进行政治对话,探讨研讨会上所达成的哪种预景更适合两岸关系的和平发展,并争取就政治商谈的程式问题达成共识,以利于对实质问题的谈判。从谈判内容上来看,两岸政治协商谈判可分为程式问题谈判和实质问题谈判,前者包括政治协商谈判的名义、物件、议题、时间、地点和方式等;后者包括两岸政治定位、台湾参与“国际空间”、两岸建立军事互信机制与签署和平协定等问题。政治谈判,即正式上桌谈判,是两岸政治商谈的第三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对实质问题进行谈判。在这些实质问题之中,由于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解决是其他实质问题解决的前提和条件,因此在坚持原则的同时,要具有灵活性。 结束语 在两岸关系上,随着两岸关系的深入发展,尤其是ECFA签署后,两岸政治问题便开始凸显起来,难以回避和搁置。但由于它的复杂性和敏感性,解决起来会相当的困难。“鸵鸟政策”已不足以应对两岸未来的挑战;“武力政策”又不符合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为促进两岸关系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可以尝试一下新的路径,即预景分析,因为它能帮助我们改变固有思维或拓展心智模式,激励我们进行思维创新,寻找新的破解政治难题之路。这条路径也许会被驳斥为“太理想化”和“不切实际”,但我们尝试一下又何妨?或许它会使两岸政治难题在“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出现“柳暗花明又一村”。 注释 (注1)余克礼:《促进两岸政治关系是深化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香港《中国评论》2009年12月号,第5页。 (注2)朱卫东:《后ECFA时期两岸政治谈判的准备与路径》,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5月号,第7页。 (注3)唐桦:《两岸关系中的“交往”与“仁”》,香港《中国评论》2011年2月号。 (注4)(注5)(注15)eAdam Kahane, Solving Tough Problems: An Open Way of Talking, Listening, and Creating New Realities, San Francisco: Berrett-Koehler, 2004,pp.23-25, Pp.91-92. (注6)National Intelligence Council, “Mapping the Global Future,” http://www.foia.cia.gov/2020/2020.pdf, p.21. (注7) Kees Van der Heijden, Scenarios: The Art of Strategic Conversation (2nd Edition), West Sussex: John Willey &Sons, Ltd, 2005,p.92. (注8)(美)比尔.赖尔斯顿、伊汉.威尔逊:《情景规划的18步方法》,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p.17。 (注9)Graham H. May, The future is Ours : Foreseeing, Managing, and Creating the Future, Westport, Conn. : Praeger, 1996, p.164. (注10)(注11)(注12)(注13)(注14)(美)彼得‧圣吉:《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践》,北京:中信出版社,2009,p.8、9、13、179。 (注16)Kees Van der Heijden, Scenarios: The Art of Strategic Conversation (2nd Edition), p.240. (注17)徐大同主编:《现代西方政治思想》,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p.314。 (注18)(美)邓尼斯‧舍伍德:《系统思考》,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8年,导读第1- 4页。 (注19)李义虎:《ECFA开启两岸经贸关系的新时代》,《亚非纵横》2010年第4期,第19页。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