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陈丹青:我越来越不懂毕加索

http://www.CRNTT.com   2011-12-30 14:37:03  


 
  到了“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中国恢复了正常的文化生活,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跟法国商量,请来了法国乡村画展。这次画展1978年在上海展出过,非常高级的一个展厅,我们小时候叫中苏友好大厦。我第一次看到了19世纪的一些现实主义画家、印象派画家,像弥勒、柯罗、西斯来、度弥勒。这些直接影响到后面我们画的东西。刚画了这些东西后,在北京、上海、重庆、东北等地都出现了这样的活动,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纲领,就是超越古典主义、超越现实主义、超过早期现代主义,甚至超越毕加索这一代人,直接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现代主义,所以很快1985年中国美术界发生了这种变动。

  1980年代大部分中国美术界比较有主见的人,其实已经不再对毕加索感兴趣了。就是说,从民国开始,到1949年,到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中国在接受西方的现代主义时候,以毕加索作为一个例子,当中出现过很多波折。他曾经被民国一代的留学生知道,有些人喜欢,有些人不喜欢。解放后,他一度在中国消失,“文革”后又以一种迟到的方式进入一个权威的模仿和超越的对方。可是等到1982年我第一次来到纽约,进入大都会美术馆,进入现代美术馆,我发现毕加索在西方早就过时了。当你在西方的博物馆根据时间脉络看,毕加索相当于中国的齐白石和吴昌硕的年代。毕加索不是过时了,而是已经进入了历史的背景变成了一个山峰,变成了一个记忆。他不再是一个问题。

  所以,毕加索在中国经历了这么一个历程以后到了1980年代在美术界,在这个圈子里面,年轻人已经不太看的起他了,他已经过掉了,大家开始关注“二战”以后,尤其是被称之为后现代新兴的艺术,至少开始关心像杜尚等人。

  同时代人大多不懂毕加索

  又过了将近30年,2011年,突然毕加索来了。作品中有四分之一都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他画他儿子的一些作品,这些是毕加索重要时期的作品,还有他晚期的一些涂鸦作品也来了不少。更珍贵的是,他早年画一个女孩子和流浪汉。但公众会不会有困扰:“毕加索有什么好的,他为什么这样画?”

  这里面牵涉到一个问题,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西方的现代化进程是一个错位,有一个时差。所以,错位和时差是我们在整个现代化过程当中跟西方的一个认知上的一个困境。可是,我们不能说,这个困境对我们是一个负面的作用,因为机会也来了。民国时期,西方展览到不了中国,共和国时期只有苏联的展览可以到中国来。我为什么把这个讲座的题目定位机会与困境,我们有机会,但是这个机会提醒了我们的困境。

  话说回来,毕加索在西方绝大部分民众看到未必喜欢,在他的时代更看不懂。这些作品如果今天能够过来,把同时毕加索同代正在发生的其他的事情放在一起看,可能比单独放这么一个毕加索的展览,对我们有更多的启示。也许还是不懂,但是我们要的不是懂而是启示。艺术的懂是没有穷尽的。但是我今天要说的就是,我们在认知一个艺术家,比如说像毕加索这么一个丰富的矛盾的艺术家,其实是需要时间的,因为并不是我们的问题,西方人也有同样的问题。

  我读到了英国人写的一本书叫《毕加索的成败》,其中有大量的篇幅谈到毕加索在60多岁以后再也没有画出重要的作品。他仍然保持勇气,保持他的诚恳,在他自己累积的资源里面往前走。可是,因为种种原因他太有名了,太有钱了,住在法国南部的庄园里面,被各种人包围,把他当成一个神仙。但是他就再也没有像年轻时代找到一些芭蕾舞演员、妓女、乞丐给他的灵感,他也没有在“二战”时期找到格尔尼卡这样的素材,他等于封锁在绘画的一个神的躯体里面,他再也找不到题材和主题。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