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邓聿文:中国须重拾改革、重寻动力

http://www.CRNTT.com   2012-03-05 09:18:01  


 
  中国目前是否存在着这样一个明确的“转型陷阱”,可以讨论。但是,与经济强劲增长不协调的是,改革在这十年里确实有些踯躅不前,则是不争之事实。

  今年1月,国务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工作会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并部署了今年改革的八项重点,它们都是当前我们多数人每天都在谈论和感受到的一些棘手问题,如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财税、金融、资源价格、收入分配领域的改革,打破垄断,推进公共服务等,如果单看这次改革工作会议,会觉得政府的改革决心很大,然而,把这十年的改革工作会议提出的问题放在一起,就会发现,十年改革基本原地踏步,某些方面甚至还在后退。

  为什么白白浪费了十年的改革光阴,这是我们需要追问的。就改革的时机而言,金融危机的爆发及对中国的冲击,本来为中国改革提供了一个千载难逢的良机。因为从中国改革的历史经验看,改革每有实质性进展,多在社会经济遇到困难的时候。金融危机对改革高度依赖外需的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是极好的契机。可惜我们过于担忧经济下滑对社会稳定的影响,从而将很多计划推出的改革举措推后、延宕或干脆取消,甚至把一些本该成为改革对象的东西拿出来作为对抗危机的“法宝”,重拾我们过去熟悉的行政调控和经济刺激手段。正因如此,虽然确保了危机期间经济还在继续增速,但其留下的代价也是巨大的,由于在传统发展方式下将政府刺激经济增长的手段发挥到极致,未来再提高的空间不大,若仍沿袭此种发展方式和手段,今后中国经济增速的下滑必成定局,从而陷入长期滞胀的困境。这在2011年已有明显之表现。

改革遇困的两个因素

  反思中国改革遇到的困境,有两个因素不能不提:一是改革向深水区推进后,遇到的既得利益阻力骤然加大;二是由部门主导的改革缺乏顶层设计,排斥公众参与,并沾染了部门利益和色彩。而这两者又是互相影响的,尤其是后者,要高度警惕。

  改革固受既得利益的阻扰,但没有部门的配合,既得利益其实是没有那么大的能量阻碍中国改革的。很多时候,是部门假借既得利益不改革,或出台有利于扩充其权力的改革。以民间投资的开放为例,就足见部门主导之改革,是如何拖延中国改革的。国务院在2010年推出了“民间投资36条”,可时至今日,差不多两年时间过去,与此有关的多个政府职能部门,连细则的准备都还未开始。从这个角度看,甚至可说部门也是既得利益的一部分。这也就是对经济社会发展至关紧要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一些改革迟迟推动不了的原因。

  对中国的改革,人们常用“渐进式”一词来描绘其推进路径。渐进式的含义是:由增量到存量、先经后政的过程,也即先在传统体制的外围培育新的市场主体和经济力量,待它生长壮大后,再转向改革传统体制本身。但这是我们今天对改革的总结,在改革发起之初未必有这么明确的思路。更可能的情形是,改革是由各地和各部门自行其是的。换言之,真实的中国改革,可能更接近部门改革,越到后来越是这样,由部门来主导改革的实际进程。改革的决策虽然是由中央做出,但改革思路的提出和对改革的操作都在部门。

  对渐进式改革或部门改革,我们当然不能持全盘否定之态度。尤其在早期,由于从易到难,改革减少了社会震荡和失误的风险,同时积累了改革的知识和经验,使之成为激励后期改革的动力和深化的条件。但其缺点当然是非常明显的,这种改革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很多时候都是为解决各种问题而被动改革;也缺乏统筹性和共融性,改革之间常有冲突,从而易形成对前期低成本改革成功经验的依赖,降低对后期成本的承受力,并最终使陷入改革动力不足、自我锁定的困境,形成渐进式改革的风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