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李铁:什么是真正的香港危机

http://www.CRNTT.com   2012-03-19 09:29:27  


 
  例如,与如今的“双非”婴儿涌港直接相关的庄丰源案,早年虽在学界和社会上引起激烈争论,终审法院的判决毕竟还是获得了特区政府和舆论的普遍尊重。然而,在“双非”婴儿比十年前多了50倍的今天,已经有声音将此案重新定性为大律师策动的、终审法院造成的“错案”,而社会对此却并无太多分析和批判的声音。究其原因,虽然有如今香港社会不堪重负的因素,更多的恐怕还是近年来民粹情绪的抬头,使得社会整体在法治立场上的某些退却逐渐合理化了。在此过程中首当其冲的便是俗称民告官的司法复核案件。

  首先是针对司法复核申请人的所谓“滥用”法律援助和“滥用”司法复核的攻击。如前所述的“领汇”管理公司,在2004年上市前曾被公屋居民提起司法复核,由于上市计划一度被阻止,有许多投资者甚至主流媒体将矛头指向领综援的起诉人,并逐步扩大为对法律援助制度的质疑,以对该公屋居民提起司法复核的动机的揣测,得出滥用法援的结论。然而,法律援助制度的核心要义是确保每个人不会因经济困难而得不到应有的法律服务。而市民提起司法复核是一项法定权利,其申请是否获得接纳,则由法院遵循普通法原则和具体案情及理据做出裁决,亦可视为法院自有一套防止滥诉的机制,如果法院受理申请,自然就不存在“滥用”的问题。

  最严重也是近期发生的,便是直接攻击司法复核制度本身,提出所谓“司法暴政”论,将“法院是否有权废除民选议会制定的法律”这一在成熟法治社会得到充分讨论的“反多数难题”,一面倒地变成对司法之恶的声讨。2011年,在高等法院判决“入境条例”中限制外佣申请居港权的条文违背基本法之后,一篇刊登在主流报章上的评论宣称发现了“香港宪制的盲点”,即,法院竟然可以推翻一项由立法和行政共同决定的、行之已久的政策。然而,香港的司法复核制度既包括对政府行为的复审,也包括对立法是否合乎基本法的审查。后者赋予了法院更多权力去保护公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犯。此“盲点说”若获得香港社会接纳并予以相应的“纠正”,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势将严重削弱,而法治也就离覆亡不远了。

  这些批评和挑战单独看来似乎都有特定的社会背景,却已逐渐升格为对整个司法体系的攻击,并借着民粹和排外情绪的抬头壮大声势,以动机去量度个人行使诉讼权利的合法性和法律专业人员的操守,以经济效益的大小作为评判法官裁决是否正当的唯一标准,这些都是极度偏离法治原则的鼓吹,并将逐步侵蚀法治的各个层面。最后香港人可能会面对如此荒谬而可怕的不确定性:当损失达到多少亿时,当多少万内地孕妇或外佣涌入时,法官的裁决就应当被“纠正”呢?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香港的法律精英们不遗余力地予以还击,但由于他们多属于与政府不友好的派别,其政治身份多于专业身份,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他们的意见对普罗大众的影响力;而在他们之外,香港社会也缺乏强大而稳定的知识分子阶层,勇于承担起沟通知识界与民众的责任,不厌其烦地向民众解释:为何要用纳税人的金钱去援助那些可能“阻碍经济发展”的人告政府;为何法院的裁决即使“不受欢迎”却仍必须得到尊重。但这些精英的声音,在各种不满的情绪之中,能压得住民粹的鼓噪吗?

结语

  几个月以来,香港风波不断,面对着一些港人升腾的戾气,并非是一句“请勿动怒”或是“包容理性”就可以抚平的。许多港人看到了“背靠祖国”的出路不在于在物质和心理上定期领取惠港劵,而在于借助国家的经济增长和庞大的市场尽快实现经济转型。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上突破地产财阀的合围,靠金融等高端服务业和创意产业的崛起实现可持续的经济转型,是解决香港诸多问题的出路所在。在这条艰难的道路上,香港必须坚守的,便是这座东方之珠得以安身立命的——法治。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