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 
中评论坛:香港中产阶级困境与出路

http://www.CRNTT.com   2012-07-17 00:29:28  


 
  刚收到消息,优先处理新政府重组方案被否决,其实立法会与政府并不一定要对立,大家遇到共同困难,两个机关可共同与内地政府谋求合作才是方向,新设科技及通讯局、文化局,应朝这个方向去,我觉得出路方向应是这样。

  马逢国:其他朋友,有没有其他意见?

  苏俊文:解决方法,长期来说,梁振英先生要制定长远政策解决现有问题,如房屋、医疗,但另一方面,要解决中产的向上流动性低,其实有些产业可以发展,社会需要不断发展,如香港在过往殖民地时代不断进化发展,但这十几年间香港发展却十分迟滞,如六大产业,根本没有推动。有潜力的产业应发展及推动并要创新,开拓新行业,即是开荒牛,才会让人看到前景。

  至于已有的行业,我认为亦需要政府协助改变或改善,例如中小企做生意、营商环境,前阵子的中小企借贷基金,可能审查麻烦,财政健全才可申请贷款,若财政有问题则申请不到,但其实政策可以放宽,如果本身财政没有问题,为何要申请贷款呢?因此,政策亦可以改善,既扶持已有行业,同时发展新行业,慢慢发展后,可能有更多人转去发展的行业;过往一些式微的行业,不是因为做不住,而是他们觉得做另一行更好,这才是健康的发展。不是现在的情况,有些行业做不住,唯有倒闭。不过,我相信这不是一时三刻可以解决到的。

  短期方面,梁振英先生要靠民望及市民支持才可推动长远政策,这需要建立形象。现时不少人紧张CY是个怎样的人,为何要支持这个特首,除了有魄力外,是他会否勇敢地为香港人做一些有益处的事,敢于向中央提出。

  当一些政策涉及中港合作,双方亦希望争取双赢。以往曾荫权在中港合作上,处于不做或中方想如何做就如何做,结果令不少政策出台后,香港人到内地发展时多数发现失望而回,正因为香港政府帮不到他们,在商议政策时,曾荫权政府没有为港人争取更多。我认为CY必定要敢于向中央提出对香港有利的事,这样更可间接可减少中港矛盾;当有成果出现时,特首的形象有提升之外,市民亦会间接觉得中央十分开明,愿意聆听港人意见。
 
  其实这对解决中港矛盾都会有一个帮助,如果你不说,是否让人更加觉得,中央不想你怎样不想你那样,很多揣测。在这个情况之下,今年立法会选举,一个李旺阳事件,反对派便把中央、中国描绘出一个极权的形象,令大家很害怕。市民会觉得要票投反对派,哪怕我不太喜欢掷蕉,也会觉得那些人士是市民唯一的依靠。

  最后,中产参政不舒畅。现时纵使中产有意从政,其实他们的选择很少,想加入建制派也未必很喜欢民建联,投传统建制派的人一票。今日政府说怎样做,他们就支持,明天反对派掷蕉了,政府立刻改变,传统建制派又跟着支持,让市民觉得他们是保皇,没有立场。不过,我也不觉得会有很多人希望参加反对派,因为发展空间不大,有些人说投票的时候会支持反对派,但不会有太多人说希望跟黄毓民和梁国雄上街跟警察碰撞,中产人士不想做这些事。可能选票,在没办法的情况给了他们,但未必想参与,政府应该提供一些渠道让中产发声。

  是其是,非其非。我想你好,有些事情我觉得你做得不妥当,会提醒你,这种善意的反对声音,其实是健康的状况。九七年前的殖民地时代,没有选举的,就算香港总督也是委任的,香港人也没有争取投票选总督,质疑立法会有委任议员。为何声音那么少?除了经济发展很好之外,当时政府不会光叫市民不要嘈,要一味支持政府,而是她会接纳市民善意提出的建议。在殖民地时代,政府不会打压反对声音。我相信香港相对内地各省市,是最低机会去反中央、反共产党,反而内地的指数可能比香港还要高,所以不需要忧虑反对的声音。市民的反对只是纯粹政策上的反对,不是反对政府或者中央,所以应该要有些渠道给中产是其是、非其非,长远对香港政治是有帮助的。

  邓咏骏:刚才苏律师也提到反共问题。其实从短、中、长期来看,香港的政治格局都是没有改变的余地。比例代表制,肯定有10%选民会选择激进的,民建联、民主党也有一批,将来的格局怎也离不开现时的情况。现时的行政立法关系,最重要一点,是未来政改的步伐,如何普选行政长官,我估计都是吵吵嘈嘈地让四年时间过去,看不到会有很大的改善。政治问题已纠缠了相当长的时间,你也可以看到,香港人的情绪慢慢改变,香港已经成为了反共基地,这也差不离了。

  香港始终跟外国不同政府接触,有很多使馆在香港运作,由2010年1月起,人民力量或者社民连已表明,他们肯定是集中包围中联办的了,梁振英只是代表了其背后的共产党势力而已,总之集中的抗争对象就是中联办。整个反共浪潮也交替了,换了一代,无论是6月10日的李旺阳游行,过往很少机会会有两万五千人走出来。有时候站在中央的角色,有种大势你是逆转不了的话,你也无谓强求要逆转。好像昨日中央也有个研究会在前海,叶刘淑仪也曾经提出过,咦,你们搞个前海,即是第二个中环,那我们的中环怎么办?香港烂船也有几分钉,金融业还可以支撑多十几年,在这段时间用完香港的剩余价值之后,就应该要有个替代,方案就是要在深圳发展一个地方,吸引法律和会计人才,缔造另一个香港出来。当然会有这样一种论调,但我的一些朋友看起来,一个城市的上升、发展同没落,都是顺其自然的定律去看,就会舒服一点了。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