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邓聿文:奥运结束该检讨举国体制了 | |
http://www.CRNTT.com 2012-08-13 10:58:09 |
从体育的本义来说,它是一种增强体魄和健康的游戏。现代意义上的奥林匹克运动会,在古希腊时期,与其说是一场竞技体育比赛,不如说是一场以竞技体育形式出现的宗教仪式更恰当。但自竞技体育尤其是奥运会被赋予了观赏性以外的内容,体育的性质也就开始改变,它不再是一种具有愉悦性的游戏,而变成了强调输赢胜负的比赛。在这种情形下,举国体制把金牌的政治职能放大到极限,从而将运动员当成实现国家意志的一种工具,成为了培养运动技术的操作机器。 这在运动员的选拔和培养机制上表现得特别明显。中国举国体制的基础在少体校,然后是市、省、国家队三级体制。一个不到10岁的孩子被送到这个大机器里,为了接受专业的高强度的训练,脱离了文化知识的学习,然后层层淘汰。真可谓一将功成万骨枯,少数运动员成功的背后,是运动员之间惨烈的竞争,淘汰出来的孩子,一无文化二无能力,被压在社会底层,成为社会的包袱,即使成功了,辉煌了,那也是短暂的一瞬而已。这些年就先后爆出,一些曾经的全国冠军甚至亚洲冠军,退役后沦落到偷抢或者街头卖艺的地步。 还不讲举国体制对大众体育的挤压,以及种种体育腐败的发生。 所以,对举国体制,必须有一个客观认识。笔者无意全盘否定举国体制曾起过的作用。对一个落后国家来说,通过举国体制培养运动员获取奖牌特别是金牌,来证明自己国力的强盛,并以此激励民众的国家荣誉感,在某些特定时期或阶段,是有必要的。但是,在市场经济日益深化、市场观念深入人心的今天,尤其随着体育本身的市场化改革的开展,还把竞技体制作为一种特殊的国家意志化和政治功能化的工具,就不适宜了。体育在当下固然还有激励人的作用,但我们并不迫切需要用它来证实自己的力量,鼓舞士气和民族自信心。 检讨举国体制的合理性和必要性,改变对体育的认知,是中国在走向体育大国过程中,必然要出现的。那种认为质疑举国体制就是没有信心,唱衰举国体制实为唱衰中国论的变种的看法,实是无稽之谈。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