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 |
《沈从文家书》是保存时代气息的文学 | |
http://www.CRNTT.com 2013-04-01 11:45:26 |
他说自己是“乡下人”,指的是长在自己生命里的自我 东方早报:沈从文在家书中说自己“多少年来给人印象多是胆小怕事,固然在若干问题上见出弱点。或许正是受了点老子的思想影响,示人以弱。”但也有一种评论认为,沈从文的一生显示其性格是执拗而倔强的,虽然偶尔有软弱的表现。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沈从文的自我评价与他人的评价之间的这种张力? 张新颖:沈从文不是喜欢斗争的英雄型人物,他就是一个普通人。他其实不懂政治,也对政治从内心里不感兴趣。因为他不会去硬碰,有时确实就会显得胆小谨慎。但是,实际上他不去碰政治,是因为他有自己的事情要做,这和一般人就区别开来了。这个事情是不管政治怎么样社会怎么样,他都要做。他的倔强、执拗,就表现在他要做的那些事情上。他坚持他要做的事情,因为他知道他做的那些事情是有价值的、是对的,具体说来就是他对他的文学理念的坚持。当然他对文学理念的坚持是一种消极的方式,就是“我不写”。这是一个方面,更重要的方面,就是他1949年以后做的文物研究这方面的工作。 东方早报:沈从文在家书里有时流露出“报废”的消极情绪,觉得自己是无法适应新时代的旧知识分子,有时在文学创作、文物鉴定与研究方面又显得特别的自信,甚至担心自己的一生所长后继无人。这种在“有用”与“无用”之间的仿徨对于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是个别性还是普遍性的现象? 张新颖:我觉得不普遍,他比较特殊。他一直觉得自己报废了,觉得自己要完蛋了,但是一方面抱怨,一方面在做自己的事情,谈到自己要做的事情的时候,他是非常有信心的。他相信自己做的事情,经过若干年以后会证明有价值,是留给下一代的礼物。而报废,他是从现实的眼前的处境来说的。 为什么说这不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呢?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从某种意义而言,很多是没有自己要做的事情的,他们对于自己要做的事情,是依据外在的要求,而不是从自己内心来判断。但沈从文完全从自己内心来判断:“我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不管你们怎么说。”当然,沈从文也不是一个完全特殊的例子,也有像他这样坚持做自己的事情的知识分子,但是总的来说,这样的知识分子还是少了一点。 东方早报:在家书里,沈从文经常会谈论他自己的“独立性”,说他自己从少年时代就开始走自己的路,写自己的文,他在写给家人的书信中特别强调个人人生的自主性。我们应该如何来评价沈从文对其“独立人格”的反覆自我认定?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