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2013年中国经济运行的趋势与周期特点

http://www.CRNTT.com   2013-04-16 08:33:52  


 
  ——从存货短周期看,在通胀和需求预期引导下,企业将在上半年小幅回补库存

  本轮去库存处于尾声,部分行业已小幅回补库存。从2011年4月至2012年底,企业去库存已历时近两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增速从2011年1-10月份的24.2%下降到2012年1-12月份的7.2%。由于本轮经济连续10个季度的超长回落,因此库存的回调期也超过历史平均。

  从主要产品的库存情况看,截至2012年12月份企业去库存效果比较明显,库存增速处在历史较低水平。2012年房地产市场回暖有力地消化了商品房库存和家具、家电等消费品库存,两轮近万亿稳增长投资有效地消化了钢铁、建材、化工等生产资料库存。9、10月份轨道交通项目大规模投放,钢铁库存大幅下降,钢铁行业产成品库存累计增速已由2012年1-7月的17.6%下降到1-12月的4.2%。去年11月份前后,煤炭、钢铁、建材、化纤、电子等行业开始小幅回补库存。

  综合考虑美国经济弱复苏、中国政府换届、通胀预期抬头等因素,企业可能在2013年上半年回补库存。但由于经济复苏力度不强与企业资产负债率过高,补库存力度不会太大。

  潜在增速下降与短周期回升下的政策选择

  文章认为,2013年中国经济将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短期周期回升,与2003年经济潜在增速处于高位时的周期回升不同,预计此轮周期回升的力度较弱、时间较短。今年应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周期节奏,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在短周期的更迭中实现增长阶段平稳转换。

  首先,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基础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对形势判断和宏观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随着中国供求条件的变化,经济潜在增速出现下降;随着市场经济不断完善,商业周期影响日益明显。在增长阶段转换期,经济运行的不确定性和脆弱性超过以往,一旦潜在增速下降与外需低迷、周期回调等因素叠加,容易导致经济短期内过快下滑。同时,短周期的回升又容易使人产生经济可能重回高增长轨道的错觉,放松转方式、调结构和促改革的任务要求。这些新变化对形势判断和宏观政策提出了新的挑战,对调控目标、政策手段、实施渠道和政策有效性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把握好经济运行的周期节奏,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2013年中国将面临潜在增速下降和短周期回升,潜在增速下降意味着要加快改革,培育新的增长动力和竞争优势;2013年上半年短周期回升意味着要控制物价和资产泡沫风险,在企业预期不稳、投资方向不明情况下,由于实体经济吸纳货币能力下降,要注意调节货币供给;当2013年底或2014年上半年双重受压、经济下行压力偏大时,应有稳增长的政策储备。与2003年经济潜在增速处于高位时的周期回升不同,由于潜在增速下降,这一轮周期回升力度较弱、时期较短,要注重政策的长短结合,把抓改革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再次,适当调整宏观调控重点,鼓励实体经济投资,提高政策有效性。过去中国基础设施缺口较大,房地产发展滞后,投资潜力巨大,在经济低迷时通过投放货币刺激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提振经济效果明显,这是1998年、2009年中国走出衰退的主要原因。但近年基建和房地产投资潜力显着下降,如果延用以前的手段,政策有效性将大大降低,而财政金融风险、资产泡沫风险、通胀风险等负面效果明显增大,这是2012年中国稳增长时面临的政策困境。因此,宏观调控应顺应经济结构的变化,调整政策重点,由过去主要依靠需求政策刺激基建和房地产投资,转向需求政策和供给政策并重,通过大力发展市场性融资、降低行业准入、改革税制等措施,鼓励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实体经济投资。

  最后,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还有较大空间,应鼓励区域产业转移,形成地区专业化分工。中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梯度空间纵深广阔,决定了中国产业发展应是多层次的,可以形成不同的产业集群。东部沿海地区应逐步升级到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中西部地区适宜发展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当前要尊重市场规律,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引导珠三角、长三角等东部不再具备比较优势的成熟产业向中西部转移,加大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地区经济平衡发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