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新加坡神话破灭了吗

http://www.CRNTT.com   2013-04-19 10:09:55  


 
  因为担心福利养懒人,新加坡的福利政策一直强调“自力更生”,国民住屋、医疗费用与退休等生活所需,主要依赖个人公积金(CPF)与其他积蓄。如果仍有财政困难,他们需要向亲友求助。政府只扮演最后资源提供者,以短期或一次过拨款照顾燃眉之急。

  学者说,新加坡的福利政策,既不具有社会资源再分配的功能(socially non-redistributive),福利也愈来愈像商品(commodifying)。例如港人熟识的组屋,单位市值是政府眼中的一种国民退休保障(Assets’value can be unlocked for retirement)。所以去年曾有新加坡经济学者指出,“公共房屋”组屋作为国民私人投资工具,已成为狮城的独特现象。著名博客区伟鹏(Alex Au)甚至在文章Time we had real public housing分析,自从组屋由市场分配,新加坡已没有真正的“公共房屋”。

  在这种被形容为将“贫穷个人化”(Individualizing poverty)的社会政策下,一般人生活负担重,压力大。福利仅能让基层过活、难助他们在社会中向上流动。最近有专家指,新加坡的医疗储蓄制度(3Ms),只够应付病人医疗总开支15%,并建议政府增加医疗拨款。

  汇丰银行(HSBC)刚刚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新加坡人预计自己退休后能多活17年,但积蓄会在9年内被高昂生活费和医疗成本耗尽。去年,前国家工资理事会(National Wage Council)主席林崇椰(Lim Chong Yah)就曾提出“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建议,主张“低薪者加薪三年,高薪者冻薪”,改善基层人士处境。

  近年外来人口急速膨胀,使生活成本上涨更快,工资增长进一步放缓,容易受压的小市民生活更感吃力,去年新加坡成为全球最不快乐国家。白皮书引起社会极大反响,其实不是意外。

从“人口政策”变成“人口预测”的白皮书

  面对公众的批评浪潮,政府推销人口白皮书时,不得不放软姿态。白皮书中的“人口政策”字眼被删去,“人口预测”取而代之。总理李显龙谈论人口问题时,公开承认政府早前缺乏清晰远见,配套因此没有追上人口增长的步伐。这反而加强了民众的抗拒情绪。

  白皮书同样没有得到社会精英好评。前财政部高级官员Donald Low批评,白皮书既没有罗列参考书目,让公众了解与审视政策背后的逻辑,论点亦缺乏案例支持。几位经济学家撰文,指出白皮书关于经济发展的迷思。执政党的议员殷吉星(Inderjit Singh),也质疑政策的必要,其国会发言被形容“比反对党更反对党”。最后国会表决白皮书时,殷吉星缺席投票。

  几个反对党,国民团结党(National Solidarity Party, NSP)、工人党(Workers’Party)、新加坡民主党(Singapore Democratic Party, SDP),纷纷抛出反建议。国民团结党更呼吁就白皮书举行全民公投。社会争论更炽热。

社会争论议题

  针对白皮书的批评,主要围绕三方面,分别是:

  1. 经济增长方式;
  2. 国家发展目标;
  3. 国家身份认同问题。

经济增长方式

  人口学学者Wolfgang Lutz日前在新加坡国立大学演讲时说,未来新加坡的人口老化与经济放慢没有必然关系,理据是塞浦路斯共和国(Cyprus)人口远比德国年轻,但经济发展却不如后者。Lutz的结论是,经济增长取决于人口质素,包括民众的想象力与创意,而不是人口年龄。工人党立场类似,视老年人口为人力资源,而非包袱。

  即使承认未来人口老化会拖慢经济,论者也不认同输入外地人是问题的理想解决办法。有人引用新加坡政府统计数据,指过去二十年外来人口数字上升后,生产力反而下降,对经济发展不见得有帮助(见图一)。经济学家反驳政府观点,指停止大量输入廉价外劳,会增加营商成本与失业率的想法,形同包庇生产力不足的企业、不鼓励创新,这不利经济增长。

  前政府高官严崇涛(Ngiam Tong Dow)受访时直言,雇主依赖低成本、低技能和低工资的外劳是过往新加坡经济发展的败笔,政府不可再被雇主威胁,继续大量引入外劳。有博客指,近年只有s工作准许证(s- pass,申请人士为资历较低的外地专业人士)数量仍然增幅显着,质疑雇主要找相同资历的本地人填补空缺并不难,政府没有必要增加输入这些“专才”。(图二)不少看法认为,外来人口急增,不但可能令生育率更低,而且会在更短时间内制造更大的老年人口包袱。

  论者眼中的理想替代方案,是减低国家对外来资金与人力的依赖,仿效法国与瑞典扭转低生育趋势,挽留本土人才(世界银行资料显示,至2010年,已有近30万新加坡人移民海外),以及大力推动本土经济。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