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邓聿文:中国须重估和转向以突破外交困境

http://www.CRNTT.com   2013-05-24 12:18:19  


 
  其一,北京应该对国际发展态势重新作出评估,并放弃沿用20余年的“韬光养晦”方针。自改革以来,北京一直把和平与发展作为当今世界的主题,根据这个判断,北京认为今后十几年仍是中国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应该利用这个机会埋头发展,此乃北京仍视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指示作为外交指导思想的原由。

  事实上,将和平与发展视为冷战时期的主题最恰当。因为美苏争霸使世界始终笼罩在战争边缘。冷战时期的南北发展差距也很大,故发展也是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共同愿望。但在经历了两极格局解体,及目前美国相对地位下降和中国崛起的演变后,北京再将和平与发展作为制定外交政策的背景和依据,就显得不合时宜。道理很简单,它并没有揭示一个时代的真正本质。抽象而言,任何时代人们都希望能够和平与发展。同时,从外交实践看,同为金砖五国的其他四国,并没有将和平与发展作为本国外交要维护的目标。

应重估邓小平的“韬光养晦”政策

  最近十年来,世界演变的一个最重要趋势,就是包括金砖五国、韩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在内的新兴国家的兴起。它们的发展壮大正在挑战西方主导的世界政治版图。尤其在国际金融危机后,传统意义上的西方国家的实力相对下降。另一重要趋势是,非传统安全正在成为人类需要共同应对的问题,如核扩散、恐怖主义、气候变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等。所以,对今天国际形势的一个更恰当判断,应该是平衡与合作。平衡指的是政治力量版图改变后西方与新兴国家的相互调适,以及各个国家之间的相互适应,如美国重返亚太就是对中国的一种战略平衡。但既然是平衡,就有竞争也有合作;另外,解决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更需合作。在这样一个时代主题下,应重估邓的“韬光养晦”政策。

  邓当年提出“韬光养晦”,有着特殊的背景考量,即“八九”后中国迫切融入国际体系的需要,希望通过加强国际经济合作,获取中国经济建设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和市场。中国改革早期的现实,决定了中国现代化建设所需的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大部分来自发达国家,故而,作为意识形态与西方迥异的国家,北京必须“韬光养晦”,不“韬光养晦”也不行。

  但现在的情况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中国的崛起使北京成为国际体系中最重要的力量之一,大象是无法藏在树后的,作为一个具有独特历史文化和价值观的国家,又有着和西方迥然不同的政治制度,再加上其疆域、人口和经济体量,决定了中国回归国际体系所必然带来的巨大震动。今天中国与周边国家及美国关系的紧张,一定程度上讲,是现有体系下其他国家还无法适应中国的崛起而造成的。所以,在平衡与合作下,要想做到韬光养晦不可能,北京越如此强调,越会给人制造错觉。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