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充分利用国际市场资源增强粮食安全

http://www.CRNTT.com   2013-08-28 08:51:56  


  中评社北京8月28日讯/在经济全球化下,影响中国粮食安全的国内因素、国际因素相互交织,加剧了中国粮食安全形势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因此,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立足于现实国情,在掌握国家粮食安全主动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学习时报发表财政部经济建设司李方旺文章如是说。

  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的必要性

  文章称,粮食进口已经成为解决中国粮食供需结构性缺口的重要途径。2004年以来,在粮食生产“九连增”的背景下,随着人口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城乡结构以及国民膳食结构的变化,粮食特别是大豆进口量直线上升。1996年以前,中国为大豆净出口国,此后,大豆进口一路飙升,2012年大豆净进口达到5838万吨。近几年来,不仅大豆需要大量进口,小麦、玉米和水稻三大谷物进口量也激增。2012年,中国三大谷物均为净进口,粮食年度自给率降至90%以下。中国是一个既缺食用油、更缺饲料蛋白的国家,大豆进口填补了国内市场供给缺口,为发展现代养殖业和改善国民膳食结构提供了有效支撑。

  适度规模的粮食进口,有利于缓解现阶段中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压力。总体上看,中国粮食生产取得了瞩目成就,但也付出了沉重的资源环境代价。一是水资源的过度开采。作为水资源相对贫乏的国家,中国约2/3的水资源用于农业生产,极大限制了生活、工业和生态用水需求。由于地下水严重超采,华北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水漏斗、东北地区湿地大面积减少和退化。二是化肥、农药施用量大幅增加,造成大范围的农业污染。三是土地的过度开垦和过度耕种,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板结、理化性状变劣,土壤有机质明显下降。可以说,当前中国农业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压力已达到极限,适度进口粮食可以缓解粮食生产对土地、水资源以及环境的压力。

  利用国际农业资源,也是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客观需要。今后5~10年,是中国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国人口的增长、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率的提高,将进一步促进粮油食品消费的总量增长和结构升级。然而,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加快,即使实施最严格的耕地和水资源保护制度,用于粮食生产的耕地和水资源也只会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过分强调粮食自给自足,势必造成土地、水资源、农业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机会成本大幅上升,不仅会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也会损害非农产业的发展。不断提高的食品价格,不仅会成为导致国内通货膨胀的潜在因素,而且会推动工业劳动成本的提高,影响整个经济比较优势的发挥。因此,有选择性地进口一些中国短缺的粮食品种,或者利用国际农业资源增加粮食供应,有利于缓解现阶段工业化和城镇化与粮食生产之间矛盾,促进中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