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金牌教辅”是怎样炼成的

http://www.CRNTT.com   2013-11-25 13:48:10  


 
  “80后”李勤(化名)已工作多年,至今在家里保留着学生时代的《一课一练》数学版。比起布娃娃、玻璃弹子这样纯怀旧系的纪念品,《一课一练》还有些实用价值——做题解闷。

  李勤从事的是文字工作,闲暇时做做数学题是最好的消遣,她的爱好和马克思很像,据说这位革命伟人写《资本论》疲乏时,也喜欢做几道数学题“换换脑子”。

  “以前用的《一课一练》上还有一些题空着没做,我想书扔了多可惜,没事就翻出来做着玩,我特别喜欢做三角几何题,可以训练发散性思维。”李勤说。在众多当年的教辅中她只留下《一课一练》,因为这上面的题目不偏门。她最反感“剑走偏锋”的题目,出题者纯粹为炫技,奔着考倒学生追加难度系数,一道题做下来身心俱疲。

  近来传出高考各学科将调整比重的消息,网络上立刻一面倒呼吁“数学滚出高考”,爱做数学题的李勤和王凯凯似乎很异类,但他们都觉得数学非常重要,只是大量粗制滥造的教辅逼着学生重复做相同类型的数学题,磨灭了对数学的兴趣,也没心思发掘数学的美感。

  而题型扎实的《一课一练》就像是教辅中的“小清新”,很对学生的路子。《一课一练》系列现在共有109本,每年码洋两三千万,每年总印数在100多万册。在新华书店排行榜上,单品种《一课一练》一直名列前茅,卖教辅的民营小书店也都有《一课一练》,近几年拓展网上销售渠道,在当当、卓越和京东上都可以买到《一课一练》。“虽然销售渠道比过去多,但还会卖断货。”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长王焰说。

书商“标配”

  《一课一练》最早推出是在1993年,当时上海在进行第一期课程改革试点,给教辅市场刮了阵东风。上海获得了单独命题地方高考的权利,市场上很需要针对上海教材和上海考卷的教辅,而学生的选择很少。

  大部分学校采用的教辅是从美国引进的“AB卷”模式,编写者设计A、B两套题型和难度相仿的试卷,学生用A卷测试时做错的题目,可以在B卷上找同类型的题巩固练习。当时很少有紧跟课程的同步类教辅,学完一课想要夯实基础的学生,感觉教材上寥寥几道习题“吃不饱”,却找不到其他题目“垫饥”。

  华东师大出版社编辑王少如看准这个市场,采用当时比较时髦的“编、印、发”一条龙的方式,拉起一个班子做《一课一练》。他从联系作者、组稿到编辑都一手包办,自己骑着黄鱼车把印好的书往图书批发市场拉。

  《一课一练》就像沙漠里的甘霖,很快在市场上声名鹊起。1999年,华东师大出版社决定集合全社资源将《一课一练》这个品牌做大。各个学科编辑室认领自己的科目,由社里的编辑策划组稿,精心组织人员编纂。

  最初《一课一练》是“断码”产品,只覆盖小学和初中几个年级的语数外三个学科,后来增加了初中物理、化学,经过不断修订,补全一到十二年级全部学科。

  一系列改革短时间就将《一课一练》的声势拱上了顶峰。2000年前后,《一课一练》销量最高达到200多万册,不少学科接近人手一册。

  那时《一课一练》是大大小小书商的“标配”,经常卖断货,为了拿货,书商要和出版社发行人员拉关系。

  “《一课一练》最紧俏时,一卡车书送到图书批发市场,货刚卸下来,门一开,书商冲进来,直接往书堆上一坐说‘这堆归我!你们别抢!’场面混乱要出动保安维持现场秩序。”华东师大出版社社长王焰回忆。

  这个故事还有另一个版本,一屁股坐在书堆上的是出版社的发行员。据说她押著书到了市场,看到一群书商往里冲,急得坐在书堆上嚷嚷,你们都别抢,拿货付现金,谁也不能赊。

  无论是哪个版本,一套书有这样的“牛气”,还是很值得骄傲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