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马航事件中阴谋论为何大行其道

http://www.CRNTT.com   2014-03-26 10:42:35  


 
  部分人相信阴谋论的原因则是无法接受不确定性和控制感缺失

  获得诺贝尔奖的经济学家和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在经过几十年的研究后指出,我们出于本能会过高地估计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知,而低估了偶然性的作用。自认为我们知道不少东西,这本身就是愚蠢的。有一个“极其令人厌恶的字眼”,他写道,“应该在我们讨论重要事项时,从词汇表中删除”,那就是“知道”。

  但能达到卡尼曼这种觉悟的人并不多,心理学家海德和希梅尔(Heider & Simmel)曾经让一群大学生观看由一组抽象几何图形移动的视频,然后让这些实验参与者报告他们刚才看到了什么。在全部34名实验参与者中,只有一位用几何术语来描述看到了什么;而其余33位参与者都把抽象几何图形的移动描述为有生命的生物的活动,其中大多数描述为人类的活动。而海德和希梅尔得出结论,认为以与既有观点一致的观点认识世界以及对环境产生控制力是人的本性。

  实际上人的本性可能就有难以忍受模糊性的成分,有赋予未知事物确切解释的冲动。当我们置身在一个未知的情境中,我们将无法预测也无法控制它,这会令我们感到不安。为了消除这种不安,我们会按照我们的经验、预期和直觉赋予其解释,将它纳入到我们可预测和可控制的范围中。而很多研究也表明了阴谋论的信念和无力感、不确定性和缺乏控制感相关。这种认知偏差的一个作用就是帮助人们“理解这个世界”,通过为复杂的事件提供简单的解释来重塑可控制感和可预测感,即便这种简单的解释就是“阴谋论”。

  马航失联的阴谋论能够如此广泛的传播,也部分源自与此。这次前所未有的失联事故超出很多普通人的接受范围。有些人会从自己的经验范围拼凑线索,来赋予MH370失联以“合理”的解释。而一旦这样的解释发布来,必然得到迅速的传播。因为看起来合理的解释消解了人们对真相缺失的不安。对许多人来说,相比于他们面对困难重重的一无所知和凶手无处可寻的失控感觉。他们“知道”飞机被美国人劫持到秘密基地,或者是马来西亚政府刻意隐瞒了真相操纵一切,这样的感觉更好。心理学家斯瓦米曾这样描述这种感觉:如果你掌握着其他人不知道的真相,你将可以借此重申对政府机构的观感,自己挖掘真相可以带来心理上的安慰,即使这类“研究”并非无懈可击,也不会影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美好感觉。

(本段部分内容引自心理学学者唐映红文章《马航失联何以滋生和流行“阴谋论”》

  互联网的出现使得阴谋论能获得大量同好的“佐证”,进一步强化阴谋论者的信念

  事实上,互联网还使情况进一步恶化。确认偏误(Confirmation bias)是指对可支持自己已有观念的证据更为重视的倾向,这是一种世人共有屡见不鲜的人性弱点。几个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已经反覆地给出了证明。而互联网等媒介更助长了这种偏执的延续。除了更多地接触此类论调会使人们更容易相信阴谋论外,互联网的“站队”倾向对本已受到误导的观念也有巩固作用。

  更为棘手的是,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确认偏误很难克服,无法简单地通过灌输大量事实来纠正,甚至会起到反作用。2006年,政治学者布伦丹·奈恩(Brendan Nyhan)和贾森·雷夫勒(Jason Reifler)发现了一种名为“逆火效应”(backfire effect)的现象。他们指出,那些致力于澄清不准确政治信息的努力反而会让人们更加坚信那些虚假信息。

  针对此次马航事件中无数的阴谋论,《阴谋论和其他危险想法》的作者、哈佛大学学者Cass Sunstein也在《华尔街日报》访问中说到了他的看法:社交网络的兴起,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找到同好,阴谋论者也同样。此次马航失联如此多的阴谋论也是因此产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