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越、中争海,第三者看笑话?

http://www.CRNTT.com   2014-05-12 09:58:38  


  中评社北京5月12日讯/学者石之瑜、黄琼萩今天撰文《越、中争海,第三者看笑话?》分析指出,越南与中国为了西沙能源的开采权如何管理进入相互不让的阶段,越南民众在其政府率先公布资讯的情境里,已然群情激愤,中国面临巨大挑战。
详论如下:

   越南与中国为了西沙能源的开采权如何管理,进入相互不让的阶段。越南民众在其政府率先公布资讯的情境里,已然群情激愤。自我期许要在周边国家之间“奋发有为”并“建立命运共同体”的中国领导人,面临巨大挑战。

  同样值得追踪的是,世界上或区域中有没有哪个第三者,会希望看到中越之间和平解决争议的呢?或起码,不是抱着看好戏的心态在等待局势恶化的呢?是不是亚洲(或就只是东亚)成为一个有共同行动意识的愿望,又一次成为令国际霸权安心的臆想而已。

  缅甸作为东协(亚细安)的轮值盟主,会不会有所做为?或如何能够有所作为?缅甸算是有公信力的第三者,因为缅甸与中国长期以来的关系,鲜少受到世局起伏或霸权介入所影响,何况目前缅甸也有出面协调角色。然而,缅甸如何能起具体作用,仍令人纳闷。

  新加坡做为一个东协之中最有能动性与务实的国度,又是华人国度,能不能有所作为?中国与邻国的冲突永远是东南亚华人的梦魇,更是新加坡的梦魇。所以,新加坡希望中国与周边国家维持和平发展的关系,比新加坡跟美国的友好关系更重要,这不只是利益考量,更是情感上受到了直觉的威胁。

  不过,广大的世界与亚洲其他国家,等着看好戏的大有人在。不仅日本的右翼政府额手称庆,华府捂嘴偷笑,而印度恐怕已经开始打算盘,甚至就连是杀鸡儆猴主要对象的菲律宾政府,说不定都觉得有机可趁。至于台湾,更不用说了,北京愈引发国际反感,台北愈感到放心。比较尴尬的是俄罗斯,因为军售给越南的潜艇交货日正在逼近。

  越、菲之间早有抗中的默契联盟,然而,他们即使发展成更紧密的反中联美战略联盟,也许都不足为训。因为,菲律宾本非依赖良好信誉的国际行为者,至于越南,当然其与中国维持和平发展关系的愿望,会强过联菲制中的便宜考量。但如此之愿望不可得,因此对中国怀有极大气愤。

  本来南中国海各方有共同开发的谅解,但这在实践上难以推动。各国在自己宣告的领土范围内,谁也不让共同开发,可是心里打得算盘都一样,即在别人实质控制的争议范围内才主张推动共同开发,别人当然不同意。各方就都靠着在自己控制的范围内独自开发,来宣示主权。这有点像日本政府把“尖阁诸岛”当成属于自己的径自国有化那样。

  越南与菲律宾有国内政治的考量,也有美国的煽风点火。但是,越南政府因为美国煽风点火就要与中国争抢领海的推测,既不符合越南的利益,也不符合越南的文化,更不符合越中交往两千年的模式。君不见,美国总统奥巴马到访之际,越南就不像菲律宾那样急于控诉中国的南中国海政策。

  另一方面,中国没有国内政治上要与越南冲突的压力,相反的,中国还应该有不冲突的压力,因为近几个月来,中国国家领导人及其外交部门一致表达,中国要与周边国家形成命运共同体。

  不过,中石油公司有没有自己的利益考量,而弃大局于不顾呢?在这么重大的问题上,何况有赖军舰护航,中石油想必不至于自行其是。

  若是要问中国的利益何在?分析家可以想到不外乎:一是在南中国海立规矩、杀鸡儆猴,威慑菲律宾与日本;二是趁乌克兰事变与俄罗斯合作,一举摧毁美国的霸权地位;三是建立中国维护主权与利益的信用。

  但是,对第一点,会破坏中国周边外交的信用,得不偿失;第二点显然高估中国的实力,且与中国外交国防的一贯思维之间断裂颇大;第三点更与中越北部湾划界成功的范例大相径庭,因为范例提供的两点历史教训是,公平与睦邻。

  中越关系良好的时候,从来没有人研究划界问题,事实上,1957年中国就同意干脆先把北部湾的白龙岛划给越南。到了21世纪以后,北部湾终于划界成功,中国外交部长王毅赫然适逢其时。只是湾口没有完全划好,因为大家意见不同,前年就又发生冲突,于是中国切了越南的缆线。

  现在,越南有民气可用,已让其政府骑虎难下,至于中国的算盘如何打,则是讳莫高深。但若有化解之道,则可以得鱼忘筌,忘却事件发生的原因。中、越自1970年以来关系急转直下,到1990年能重新恢复,靠的就是遗忘的政治学。双方都选择遗忘,让原有关系得以衔接、继续。

  现在各方等着看笑话,对南中国海争议有兴趣的国家,有的仇视中国,有的另有利益可图,有的混水摸鱼,有的唯恐天下不乱,反而越南可能还比他们更不想升高冲突。能不能发挥十年前的北部湾精神,或起码回归北部湾气氛?毕竟中国还是有较多筹码的,加上前景中有亚洲时代的来临,在呼唤历史争议的超越。

  作者石之瑜是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 黄琼萩是台湾政治大学东亚学系助理教授

  来源:2014年05月12日联合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