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北师大教授:90后将是心力交瘁的一代

http://www.CRNTT.com   2014-05-26 12:18:26  


 
  上述预测显示,中国人口红利还将持续20年。理由有三,一是学者徐滇庆等反覆调研测算显示,农业生产领域至少仍可转移劳动力,并且事实上城里的这些年轻农民工也已无务农技能。二是按统计局数据,目前全国就业总人口为7.7亿人,和劳动力峰值人口8.85亿人相比,劳动力市场仍有供给余地。三是如果调整法定退休年龄,则仍可有较多可补充的熟练劳动力。加之计划生育政策仍有调整余地,因此似乎中国尚未到人口红利终结之时,中国较年轻的中位数国民年龄和较长的受教育年限,为增长转型和资产价格提供了较强的支撑力。

  在当下的宏观调控中,底线指标包括了新增就业,朱?基时期的规律是一旦增长低于8%,就难以创造出800万个就业岗位,而从2010年至今,GDP增速从12%一路下行到7.4%,新增就业则一路攀升至1330万。这种戏剧性的变化掩饰了政府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无所作为,也掩饰了就业统计指标的诸多缺陷。

  当下统计局公布的就业指标包括全国就业人员(包括城镇就业人口和农村就业人口)、每年新增就业人口、劳动生产率(GDP/全国就业人口)、城镇登记失业率等。在资本市场研究者中,大多还参考劳动力市场的求人倍率以及职位起薪水平的变化。在我们看来,通过上述指标观察中国就业状况的可靠性较低,有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政策偏差。

  偏差之一在于城镇就业人口的统计。我们倾向于认为存在高估,其中关键因素在于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以2013年为例,普通高校毕业生接近700万人,此外还有职高技校、民办高教和全脱产继续教育等的毕业生未纳入到普通高校毕业生之中。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的数据由各学校申报,虚报的可能性颇大。这从高校毕业生起薪无明显提高就可印证。

  偏差之二在于农村就业人口的统计。薄弱的统计力量不足以应对流动性日益增强、制造业就业兴趣下降、服务业就业和小微私企就业趋升的状况,使得农村就业人口的统计工作极其棘手,产生低估的可能性较大。从全国就业人口来看,农村就业人口的占比在过去3年始终不足一半,这个占比偏低的可能性也较大,同期户籍人口的城市化率暗示农村人口的就业占比应当略微高一些。

  偏差之三在于新增就业人口的统计。中国并不存在全国总就业人口和劳动参与率等可靠指标。覆盖城乡的全国就业人口不能视作总就业人口的存量数。我们不难看出,在过去3年中,每年新增就业都在1200万以上,3年累计新增就业高达3800万人,但全国就业人口仅从7.61亿人增至7.67亿人。因此全国就业人口的年度差异迥然有别于新增就业人口。

  造成两者巨大差异的原因,似乎是我们只看就业,不看年内的离退休和失业。过去3年,城镇就业人口稳定在3.8亿人,假定职工平均工作年限为30~35年,则仅每年离退休人员就有约1000万。因此,我们不难理解,近年来新增就业岗位呈现和经济增长脱钩的迹象,并非政府在创造就业岗位方面有多出色,而在于就业存量较大引致离退休规模也较大。据此也可以解释为什么统计的全国就业人口没有显着增加。

  偏差之四在于劳动生产率的统计。我们猜测全国就业人口中,城镇就业人口被高估,而农村就业人口被低估。但全国7.6亿的就业人口和8.85亿劳动力人口之间的缺口可能暗示着,当下中国就业人口可能被低估,低估的最大因素可能在于农村流动人口的季节性就业,以及小微服务型企业的就业。

  如果就业人口被低估,那么过去3年中国的劳动生产率(GDP/全国就业人口)就可能存在高估,过去3年,中国经济的劳动生产率每年提高7.5%~8%,这是非常令人怀疑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