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100万买个点招指标:校董制度多畸形

http://www.CRNTT.com   2014-06-11 13:38:21  


清华轰动一时的“真维斯楼”实乃大学过度市场化的体现。
 
根本原因是,中国校董制度是大学行政化和市场化的双重畸形产物

  校董制度政治功能强化了行政属性,经济功能加重了市场属性,不是改革,而是巩固

  现阶段的中国大学既是行政化又是市场化的。而请很多的现任官员来做校董,无疑是进一步地强化了行政属性,谈不上什么去行政化,相反是强调。

  同时,校董制度也没有发挥什么“咨询”功能,而是一切向着钱看。事实上,在国外,也有很多的企业家来当校董,他们也一样捐款,不过,如前文所言,捐款,给学校拉资源不是主要功能。一个现象是,这些国外大学的校董还是大多以本校校友为主,所以很自然地就带着浓厚地感情来做公益性质的工作,希望建设好母校。可是在2007年,媒体就报道过中国校董的现象了,有些学校在哄抢有实力的名人,不少报道都认为,中国的校董似乎除了“筹资”而外,用处不大。大学看重的是校董能够带来什么资源,而不是校董能够带来什么样的建议和视野。自然,这和中国大学的过度市场化有关系,其实在清华的一栋教学楼被冠名为“真维斯楼”时,大学对金钱和物质的追求就赤裸裸地显示出来。利用校董制度来挖空心思地拉经济资源就毫不奇怪了。

  显然,这和国外的校董制度是两码事。两者的联系在于后者为中国的校董制度提供了一个“形式”借鉴,让高校们能够很好地和外部行政、经济资源联系起来,包装起来。

  这种情况下,“与众不同”的“校董指标”潜规则诞生也很正常

  校董制度能够给学校带来资源、贡献,并且还和很多行政主管部门扯得上关系,自然就能让“校董指标”成为一个大家默认的“潜规则”。只是,这个指标有的校董用了,有的继续被流入“二级市场”去贩卖,成为别有用心者的牟利工具。所谓的微观改革或者进步,其实就是利益再分配的幌子。

  当然,在国外,校董制度也可能有猫腻。像是2009年的时候,美国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校董作为政府传声筒给学校施加压力,录取特别人群,就爆出了很大的丑闻。当时,美联社有报道援引业内人士的话说,很多大学,无论公立或私立,都或多或少会给一些人的子女以特殊待遇,这些人包括大额捐赠者、政治家、校董,以及其他对学校有影响力的人物。但是,这种现象的普遍程度并不明显,也不存在明码标价。就连东窗事发的香槟分校也只是被推荐人群的录取率会高,但不能保障百分百。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教育平权法案也让弱势群体的利益得到照顾。有人戏称,这是照顾了两边的人,而挤压了中间人群。无论如何,都是从优势群体得到的资源,用在了弱势群体身上,而不是被浪费甚至作为了寻租的工具。另一方面,校董可以写推荐信就是明面上的事情了,毕竟校董声誉和特殊地位意味着他们的眼光可能更好,也表示着他们并不敢拿着自己声誉担保乱推荐。并且推荐信一样要走公开的遴选过程,不保证录取。所以,中国大学的“校董指标”的确是畸形制度下与众不同的产物。

  结语:中国校董制度只是名字叫得一样,但是和国外的校董制度却实打实是两码事。这样的畸形并非在改革,只是徒有时髦、国际化的标签而已。

  来源:腾讯评论今日话题2014-06-11 第2821期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