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苏进强:以社区路径建构两岸文化交流

http://www.CRNTT.com   2014-09-10 00:18:47  


 
   未来两岸社区交流路径探讨

  做为两岸人民共同建构属于中华文化生活方式的基础,社区营造、社区治理是两岸交流中必须重视的热点。近年来,两岸社区互访络绎于途,但多偏于旅游或仪式性参访,对于如何落实于社区发展,助益相当有限。为此,笔者以为可由下列路径探讨未来两岸这区交流的方向:

  (一)深化文化艺术交流:两岸同根同源,中华文化是两岸官方、民间最大的公约数,各项文化艺术交流虽然十分热络,但多为个别性与一次性,欠缺整体的规划,故其累积效果并未彰显,未来应予以深化,具体呈现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连结。另方面,从文化、艺术、文化创意产业与社区总体营造着手,藉由大陆的庞大财力,加上台湾充沛的创意,亦可以避免无谓的争议与磨合,展开实质合作,创造多赢局面。

  (二)人文教育的合作与连结:两岸人民都重视教育,但也同样都陷入“分数”的迷思中。大陆各级学校重视政治教育、民族主义教育、爱国思想,尤其使用简体字与罗马拼音,除了学生看不懂传统古书,也造成学生极大的课业压力大;故可藉由台湾行之有年的读经比赛,矫正此一缺失。而两岸文学发展历经六十多年的分离,有必要进一步交流,就文学方面,可针对年轻一代学生、作家进行主题式互访交流、甄选驻县作家、文学体验夏令营等。亦可举办两岸猜谜大赛,将历史、人文、地理、典故溶入谜题之中,藉趣味性竞赛增进两岸青年学生对于彼此人文地理的认识与喜爱,增进两岸青年情谊。

  (三)系统性的社区交流互动:两岸社区间的交流,是双方各项共同议题沟通的桥梁,社区组织作为两岸对口单位,可以系统性建构基层交流能量,同时拉近人民距离,促进双方对两岸关系广泛理解,成为由基层推动两岸关系良性发展的发动机。未来两岸要进一步开展两岸社区交流,必须理论与实务并重,高层与基层并行,有计划、有层次、有目标地采取行动。首先要建立媒体合作的交流平台、出版书籍、培训干部、奖励研究等基础工程;其次则邀请相关领域学者专家分赴两岸举办专题性论坛,接着省、市级领导干部、意见领袖针对不同型态、议题,进行主题式互动参访;后续才是乡镇市级社区领导人的实际参访、意见交换、参与社区体验式活动等驻村参访,瞭解台湾社区治理件与法则。更重要的是,两岸青年社区经验的交流互访,才能为未来的中国梦创造广阔合作空间,创造双赢的局面。

  (四)社区营造与文创产业相辅相成:台湾社区总体营造不仅是民众守望相助的生活圈,也为社区创造实际产值,成为社区经济重要来源,其中以社区在地资源发想的文创产业占有重要地位,值得借鉴。如农业生产的生鲜蔬果及其加工品、再制品,南庄东河社区的甜柿,东势明正里的柑橘、水里上安的梅茶制品、东势大茅埔的客家美食、鱼池山楂脚社区的红茶产业等即是;或运用在地原料或社区劳动力,以手工的方式做出深具社区、社群、族群、文化等在地特色的工艺品,如中寮巧手工作坊的植物染作品、草屯巧女工坊的软陶作品、草屯草鞋墩文教协会的稻草编织品、水里上安社区的梅枝工艺品以及泰安象鼻、南庄东河、仁爱清流的泰雅─赛德克编织品等。未来大陆可在开拓文创园的规画中加入社区营造的元素,使其更具“在地化”的特色,同样的,在营造社区建设时,也不能专注硬体规划,而应整合在地既有的文化元素,使其融入社区总体营造内容中。

  (五)台湾社区嘉年华:台湾社区总体营造具各社区不同的特色与资源,已开创出多种样貌,并累积多年经验与许多成功案例,从网路平台的建立与连结、学理的论述与交流、经验的累积与分享、书籍的出版与流通、人员的培训与管理等,都具有高度参考价值,因此,可选择在大陆各省市举办不同样貌且内容丰富、华丽多彩的台湾社区年华,为两岸社区交流提供实质贡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