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蔡昉:从“帕累托改进”走向“卡尔多改进”

http://www.CRNTT.com   2014-09-15 08:20:59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 。
  中评社北京9月15日讯/2014年是中国经济全面深化改革元年,目前已进入三季度末期,如何客观认识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的挑战和潜力?中国未来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路径又是什么?

  就此,上海证券报日前专访了中国社科院副院长蔡昉 。他认为,中国经济增速下行的根本原因在于潜在增长率。解决方案应该是针对供给方,努力提高潜在增长率,而不是刺激需求。文章内容如下。
 
  高增长之后减速不是中国的特有现象

  问:8月份宏观经济数据显示,投资不旺,内需继续乏力。微刺激下的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好像已是现实。对此,您怎样看待?

  蔡昉:关于中国经济增长减速,决策者、经济学家和观察家大多认识到,中国进入一个新的经济增长速度常态,并且至少从理论上都承认:这是长期的、结构性的现象,而不是一个周期性的减速,或者是短期的冲击现象。但是,在提出政策对策时,大家还是会从周期性的需求方面的冲击来考虑。

  美国经济学家艾肯格林(Barry Eichengreen),既是经济史学家,也研究宏观经济和经济增长。他和亚洲开发银行的几位合作者,做了一个比较有影响力的研究。这项研究在分析了所有具有经济增长时间序列数据的国家后发现,任何一个实现高速经济增长的国家,终究在某一时刻要减速。后来经过归纳,“特定发展阶段”对应的人均收入水平有高有低,平均起来大概是在人均收入17000美元。这是按照购买力平价的计算,大体上相当于中国目前的收入水平。因为指标不同,再加上汇率因素,这些国家平均减速的幅度,比我们现在看到的中国的情况还要严重:从减速前七年平均6.8%的增速,下滑到了减速后七年平均3.3%,减速幅度达到一半以上。这是看到的所谓一般规律,其实只能叫平均规律。

  从这一点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中国现在的经济减速,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按照自然趋势或者重力规律则还要继续往下减;第二,减速几乎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也不是中国特有的现象。因此,现在大家逐渐意识到了这一点。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里有一句话:“增长速度应与潜在增长率相适应”,也就是不再强调一定要追求8%的增长速度。

  问:您刚才提及,在提出应对之策时,大家还是会从周期性的需求方面的冲击来考虑。

  蔡昉:是的。从宏观经济的角度来说,需求方因素大部分情况都是短期的冲击性因素,而非长期的结构性因素。对于长期结构性因素,应该从供给方也就是增长能力来解决。美国经济学家克鲁格曼曾表示,中国的主要问题是长期的人口红利和劳动力,中国过去的高速增长得益于丰富的剩余劳动力,现在受到的制约则转变成了需求方因素,就是中国的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不足。如果中国解决不了消费不足的问题,其经济就会“撞墙”。这么大的国家撞到的可不是普通的墙,而是GREAT W(长城)。他是一贯唱衰新兴经济体的。针对他所讲的消费问题,林毅夫教授认为消费是一个结果,不应该作为原因提出,去抓消费刺激经济增长是不对的。我认为这个批评是正确的。所以,林毅夫教授提出了要推动投资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我认为两个人讲得都有道理。中国长期需求方拉动经济增长的因素——外需、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三驾马车,一直是不平衡的。先是过度依靠外需,随后过度依靠投资需求,消费需求的贡献还不大。所以,克鲁格曼讲的是长期的需求平衡问题。而林毅夫讲经济增长要靠投资,因为技术进步和新的比较优势都体现在投资中。其实,人口红利消失后我们会面临储蓄率下降的问题,所以他的观点不仅对中国,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尤其是非洲国家,都是具有针对性的。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