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全球产业分工深化下的价值链突围战略

http://www.CRNTT.com   2014-12-05 09:42:24  


 
  (二)中国制造业出口超过1/4的增加值非本国创造

  垂直专业化分工在中国的迅猛发展始于上世纪90年代,以加工贸易持续快速增长为标志,中间品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也随之大幅上升。加入WTO的十多年来,中间品货物贸易量的年均增速明显高于消费品和资本品。中国的中间品贸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使用本国的廉价资源和劳动力禀赋 。

  (三)中国连续数年成为全球贸易保护和贸易摩擦重灾区

  更为严峻的是,虚胖的贸易规模非但没有给中国带来利益分配的增长,反而加剧了中国与贸易伙伴的摩擦,而中美贸易摩擦尤为明显。改革开放以来,除个别年份外,海关统计的中国贸易顺差逐年扩大,从1995年的167亿美元上升到2008年峰值的2981亿美元。此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贸易顺差有所回落,中国2013年贸易顺差2597亿美元。2011年若以经常性账户顺差占GDP的比重作为“失衡”程度的衡量指标,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经济展望数据库(WorldEconomicOutlook,WEO2011ed),中国经常性账户失衡占全球失衡的份额已从2003年的6.8%,上升到2008年峰值时的24.3%,2009年为24.1%,2010年回落至19.9%,全球失衡的1/5来自中国,汇率摩擦、贸易摩擦等由此产生。截至2013年,已有22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发起94起贸易救济调查,同比增长22%,其中反倾销58起、反补贴3起、双反15起、保障措施18起。

  积极推动产业升级提升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水平

  文章认为,未来十年全球产业竞争将是价值链上的竞争,价值链竞争决定中国制造业乃至产业竞争力和未来经济的前途与命运。面对美国等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浪潮,以及国内传统比较优势流失等多种挑战,中国必须建立起新的竞争优势,向全球价值链上游攀升,推动贸易结构和产业结构全面升级。

  (一)积极延长国内价值链,提升加工贸易参与国际分工水平

  由于中国加工贸易的零部件和原材料过度依赖进口,形成了研发和营销“两头在外”的模式,再加上加工贸易国内价值链过短,对配套产业的带动作用不足。因此,需要进一步调整加工贸易的方式结构,加快搭建和延长国内价值链。

  (二)重视培育本土跨国公司,增强对全球价值链参与度和控制力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跨国公司的全球化,要提升对全球资源和经济的控制力,获取更大的贸易利益,就必须培育一批在全球范围内有一定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目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很多国内大型企业的主要业务仍集中在国内市场。因此,我们建议研究制定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中长期发展战略。深化和落实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建立“开放型经济体制”以及“走出去”发展战略,最大限度地吸收和利用全球高级生产要素,发展和延长国内价值链,并鼓励国内企业向低产业梯度国家转移。政府除了财税、金融、贸易便利化政策支持之外,应在全球主要出口市场设立相应的贸易促进机构,为企业搭建国际贸易网络提供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境外贸易合作区建设。

  (三)着力增强零部件和装备制造业的自主研发创新能力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中间品进口大国之一。在最大限度促进零部件进口技术溢出的基础上,政府应该制定政策引导国内企业加强零部件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一方面提升中国本土企业的零部件生产质量和工艺,走出中国核心零部件过分依赖国外的困境,突破“为出口而进口”的被动贸易模式;另一方面促进产业内分工,打造和延长国内价值链。短期内,应继续促进成套机器设备进口,加速国内陈旧设备的更新,增加国内资本积累;但从长期看,应该提高研发经费的投入和效率,鼓励中国本土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

  (四)进一步优化加工贸易国内布局,加快产业升级和梯度转移

  加快加工贸易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的步伐。一是国家要继续强化东部和中西部地区加工贸易发展的差别化政策,鼓励东部地区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服务业,通过执行差别化税收政策和调整加工贸易商品目录,引导加工贸易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二是国家应加强资金投入,优先支持中西部地区出口加工区的建设。三是针对中国出口加工区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的现状,建议应打破地方利益和市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要素市场,保障生产要素跨区域自由流动,并且更多地赋予中西部出口加工区物流功能,建设一批报税物流园区和仓库,提升产业配套和产业集群水平,优化贸易链的区域布局。四是进一步优化利用外资的区域结构,促进中西部地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防止东部地区对产业水平较低的中西部地区产生挤出效应。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