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刘国深:让台湾青年享和平发展荣耀 | |
http://www.CRNTT.com 2015-04-21 00:10:19 |
1986年以来,台湾社会政治权威日渐低落,大概每隔五、六年左右就会出现一次体制外的大型抗争事件。一旦有了“政治引信”,来自社会底层和边缘群体积蓄的反体制、反权贵力量就会渲泻他们的不满情绪。而作为最富于闲暇时间和体力精力、最没有政治包袱的青年群体理所当然地就是体制外反对运动的先锋队。回顾2014年春的“反服贸运动”,其直接的导火索是国民党党籍“立委”以偷袭的方式快速表决通过“服贸协议”,但根本性的原因还是台湾社会积蓄多年的政治反对力量需要有一出口。据台湾媒体的报道,当时参与运动的许多年轻人根本就不了解《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具体内容,他们更直接地可能是透过新媒体直觉到自己在两岸日益热络的合作进程中被日益边缘化了。不仅是新媒体,台湾的传统主流媒体建构出来的政治话语也早已把国民党塑造成“权贵阶层”,他们与台湾大财团一起被定位为各种两岸协议的最大获益者。这样的趋势对于所谓的“待业族、青贫族、无壳族和垫底族”的台湾青年群体来说是难于忍受的。因此,笔者认为,“反服贸运动”的本质是台湾中下阶层挑战既有的社会资源权威性分配结构的问题。 实际呈现出的“反服贸运动”表象要比各种评论所描述的复杂得多,用一元论的定性分析来解释可能是苍白无力的。作为“隔岸观火”的旁观者,我们所看到的“反服贸运动”推动力量远不止于此阶级阶层矛盾问题。台湾的世代矛盾、媒体的推波助澜、国民党领导人的执政能力、国民党内部派系斗争、泛蓝内部恶斗、蓝绿之间的斗争、民进党人的介入、独派势力的火上浇油、服贸协议具体条文的争议、海峡两岸实力消长……等等,这场运动是各种社会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场运动充斥着多元性与杂乱性。对于大多数台湾青年参与者来说,他们是无意识的参与者,或者说是“糊里糊涂”的参与者,还有一些人是不需要任何理由的参与者,他们把参与运动当作是难得的一场“嘉年华会”、一出可以尽情渲泻个人情感的行动剧。其实当年参与“红衫军”运动的年轻人和香港地区出现的“占中”青年何尝不是如此。 问题是:台湾社会中存在的公平正义问题是否可以经过“太阳花”运动得到明显的纠偏?台湾的年轻群体是否在运动过后得到实质性利益?答案是很清楚的。“反服贸运动”最直接的政治牺牲品就是《海峡两岸服务贸易协议》的生效时间被无限期推迟、国民党政权的政治权威更加扫地。这场运动的“后坐力”直接在“九合一”选举中给予国民党沉重的打击,这样的结局可能是某些政党所最乐见的结果,他们才是运动的真正赢家!而台湾工商界的竞争力因此受到的伤害可能是长期性的,多大程度影响到台湾经济的竞争力还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评估。台湾的部分青年群体在运动和选举中畅快地渲泻的不满情绪,他们再次展现出影响台湾政治过程的能力。但是,又有多少人意识到他们再一次沦为政客们的斗争工具、又有多少人意识到台湾的长远利益受到伤害?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