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 | |
全球金融市场动荡预示着什么 | |
http://www.CRNTT.com 2015-09-08 07:21:53 |
京华时报发表特约评论员徐立凡文章称,对于全球市场的动荡,许多人认为,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将成为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源。这是不是事实?全球市场动荡会引发新一轮金融危机吗?谁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推手?对未来经济走势有什么影响?不同的观察角度和立场,给出的是截然不同的答案。围绕全球金融市场的动荡,已经引发学界间、政府间公开或隐性的辩论,这让辨析本轮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具有了更多现实意义。而辨析的出发点,不是依托于某一个理论,不是预设道德立常没有一个理论模型能真正解释市场现象并准确预判危机,占领道德高地也无助于给出解决市场动荡的方案。最客观的判断,只能从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新兴经济体面临的挑战,市场制度是否存在内部缺陷这些最基本的角度出发,如此才能真正了解本轮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的成因,并对未来经济趋势作出预期。而当下,最重要的是厘清以下四个问题。 市场闪崩是不是金融危机的信号 文章认为,8月以来全球市场的闪崩,被习惯性解读为金融危机的预兆;但是,尽管市场闪崩通常是出现金融危机的预演,却不能完全等同于金融危机。 从历史看,1987年曾出现股市10月风潮,道琼斯指数一日狂泻22.6%,迄今为止仍是历史最大单日跌幅。上世纪90年代曾出现互联网泡沫破裂,1994年出现墨西哥金融危机,2001年出现阿根廷债务危机和“9•11”事件,2013年出现印度和印尼“双I”危机等。但是,符合金融危机定义的只有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多数市场闪崩事件并没有影响之后经济的良性发展。由此可见,市场闪崩不能完全等同于金融危机。相对而言,市场闪崩出现的频率远远大过经济运行的周期率,而且多数能够自行调整修复。 从市场动荡的原因看,事件驱动是金融危机发生的更明确信号。比如泰铢崩盘导致东南亚金融危机,雷曼兄弟倒闭导致国际金融危机。但迄今为止,并没有出现第二个“雷曼事件”或“泰铢崩盘”事件。尽管导致8月以来全球金融市场闪崩的原因还远远没有得到完整清晰的解释,但各经济体市场的跌幅要么达到了金融危机高峰期的水平,要么超过了金融危机时的水平。按照过去的规律,与经济基本面背离过大的企业或货币,不可能抵御长达1个多月的做空。 从抗击金融危机的能力看,经过1998年以来两次金融危机的考验,各经济体的防御能力有明显提高。1998年,泰国等多数亚洲国家采取的是固定汇率制,一旦经济基本面无法维持本币价值和固定汇率,就会遭到市场报复。而如今,多数国家实施的是更灵活的汇率制度,市场漏洞因此得到弥补。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许多经济体的支付体系和清算体系摇摇欲坠,但如今,由于各经济体之间互助机制强化,除希腊短期出现过支付和清算危机外,其他经济体还没有出现明显危机。 从经济基本面看,美国和中国作为全球经济的引擎,代表了最大的基本面。过去7年,美国经济的复苏越来越强劲,通过加息以调整负利率政策的条件越来越成熟。即使引发市场普跌的非农就业数据,其实也足够良好。而中国尽管GDP增速降到多年来的最低水平,但7%左右在主要经济体中仍是翘楚。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的增长能部分抵消制造业和外贸数据的下降,经济并没有出现恶化拐点。 从这些方面看,与其说8月以来市场闪崩代表了新一轮金融危机将至,不如说代表了全球资产价格在重新评估。评估的过程虽然痛苦,但不是全面危机将至的信号。 新兴经济体是不是新的风险源 文章表示,由于新兴经济体市场动荡尤其剧烈,因此,新兴经济体被普遍视作下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源。比如,因为本币大幅贬值,马来西亚被认为可能是第二个1998年时的泰国;中国因为短期内股市下挫39%且PMI在荣枯线以下,被视作第二个2008年时的美国。在风险源的名单上,还有俄罗斯、南非、巴西等国。 新兴经济体会成为新的风险源吗?仔细分析,并不能得出这样的确切结论。马来西亚林吉特和哈萨克斯坦坚戈领跌发展中经济体货币,不全然是经济基本面突然恶化,而在于美元加息临近与放松资本项目管制同时到来,增加了资本市场抛售和资本外流的动能。其本质与“双I危机”相同,而此前的“双I危机”并没有演变成大规模经济危机。俄罗斯市场动荡,则很大程度上与乌克兰东部的地缘政治危机引发西方制裁,及国际原油价格大幅下降有关。南非市场动荡则更多与内部社会治理出现危机有关。 可以说,忽视不同经济体内外经济环境的差异,仅从市场表现就得出新兴经济体是危机风险源的结论,至少是以偏概全的。客观而言,发展中经济体在上述可能影响市场表现的方面,无论从管理经验还是稳定程度上,相对于发达经济体而言都还有一定距离,这自然会导致市场波动更加剧烈。 还要看到,由于2008年金融危机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出于避险需求,大量资金转而投向发展中市场,在避险期内,许多国际资金已获得足够盈利。在美元出现走强趋势后,锁定在发展中经济体获得的利润,回到美国寻求美元增值的套利空间,也是国际资本流动的常态。国际资金新的流动走向,也会引发发展中经济体的本币兑换潮,进而引发债市和股市动荡。 当然,过去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高速发展,带动了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繁荣,也部分带动了全球股市、债市、商品货币市场的繁荣。在很大程度上,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经济增长,为全球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起到了“挡风遮雨”的防护伞作用。今天中国等新兴经济体需要解决各自面临的不同挑战,对全球市场繁荣度的贡献率有所下降,就指控新兴经济体将成为新一轮金融危机的风险源,混淆不同市场的动荡原因,显然带有“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式的恶意,其中包含了国际经济话语权的不公正。 事实上,从经济健康程度的主要核心指标,即经济规模、外储规模、政治稳定性、经济弹性、经济增长速度等来看,中国仍能得到比包括发达经济体在内的多数国家更高的分数。而且,基于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经济格局中权重的增大,能否解决目前各自面临的挑战,也与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前景息息相关,制造新兴经济体危机论,实际也是在制造发达经济体危机论。这只会有利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而不利于平息全球金融市场动荡。 |
【 第1页 第2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