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学者:香港政局碎片化 政府施政受挑战

http://www.CRNTT.com   2016-09-03 00:08:50  


何俊志认为,香港政局碎片化的趋势,可能源于立法会功能界别选举制度的激励。(中评社图片)
  中评社香港9月3日电(记者 庄恭诚)中山大学政治与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何俊志日前在一个讲座分享有关香港政党体系的研究发现。他指出,香港立法会有效政党数量的增长,更多源于功能界别选举的制度激励,并非传统所认为的因比例代表制促成,而这种碎片化的倾向,将对特区政府的施政带来挑战。

  香港城市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环球中国研究”系列讲座,日前邀请何俊志以“测量香港的政党体系”为题主讲。何俊志认为,一套有效的测量工具,可以引导学者更为精确地测量政党体系,追寻政党体系变迁的动因,并预测政党体系的走向,不过香港学术界目前在这方面的研究并不多。

  政党数量增多 源于功能界别

  根据何俊志的研究发现,立法会有效政党的数量,于1995年之后呈增长态势,并于2012年出现拐点。而这一增长趋势,与地方选区有效政党数量的走向一致。若以建制及泛民两大阵营为划分,前者的有效政党数量于1998年之后逐步下降,政党数量呈摇摆性整合,后者则呈增长之势,而且与其在功能界别有效政党数量的走向一致。

  何俊志指出,回归之后两大政治阵营内部出现持续性的分化,而且主要体现在功能界别。他认为,2012年俗称“超级区议会”的区议会(第二)功能界别选举推出,整体上有利于收缩政党数量,不过由于这一制度下的选举仅进行过一次,因此这一结论仍有待今届立法会选举结果验证。

  更进一步,何俊志说,立法会内部的分裂动力,主要来自于泛民阵营在功能界别的分化,即有效政党数量的上升。其中最明显的特征,是民主党于1995年在功能界别“一党独大”的局面,之后被其他政党逐步攻破,不过当民主党在功能界别的议席被逐步“蚕食”的时候,其他政党并未形成有效整合。而另一方面,建制阵营当中原本在功能界别属第一大党的自由党,议席数量亦持续下降。

  何俊志分析指,功能界别同时拉大了两大阵营的有效政党数量,导致两大阵营的政党均走向碎片化。他推断说,在接下来的选举中,功能界别的制度将进一步提升香港立法会的有效政党数量,肢解两大阵营的政党分布。

  政制发展欠计划 为反而反

  传统的观点普遍认为,比例代表制的选举制度有利于小党发展,令政局出现多党趋势。

  不过何俊志的研究发现,香港成为了全世界的反例,比例代表制在香港实际上压缩了政党的数量。而功能界别选举制度最初的设计原意,在于维持部分阶层能够低成本参政,不过结果证明,这一制度有可能反而将部分阶层的代表驱逐出体制之外。

  何俊志更提出,民主党和自由党两大趋向中间性的政党弱化,并不完全因为社会对立和分裂,而更有可能源于制度激励。

  何俊志还指出,政党越碎片化,可以行使否决权的力量就越大,就越不利于行政权的行使。

  他引述国外学者对拉丁美洲政治制度变革的研究,指只有当议会出现两个势力相当的政党,才能走出制度困境,实现制度变革和政治革新,其他情况都属于打乱仗,类似目前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所面临的局面,即反对派政党数量太多。

  他还认为,另一种走出这一困境的模式,可参照俄罗斯的情况。他说,从规范的角度来看,俄罗斯总统并非多数党派的成员,实际上亦不存在执政党,在这种情况下,行政首长在议会当中构建执政联盟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如果行政首长具有各种各样的资源和能力,能够通过不同管道,构建出有利于施政的执政联盟,那情况就会比较顺利。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