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 
中评智库:面向世界的中国文化价值

http://www.CRNTT.com   2020-05-02 00:07:50  


 
  3、价值:中国文化价值观的最顶层

  礼是一代代人的不断累积,但亦离不开圣贤之先知先觉,百姓日用而“不知”,但君子则不能不知,不能不先觉,朱熹在《论语集注》中所言“先觉觉后觉”,此“知”就是“价值观”。《周易·系辞上》则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百姓日用而不知者是器,道则是价值观。

  文化既是“百姓日用而不知”,中国人的文化价值观就不是虚玄难懂,而是普通人都熟悉的,那就是作为礼之精神的“仁义”二字。民间夸人常说某人仁义,骂人则是某人不仁义。仁义二字已刻划、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人心里,仁义二字,看似简单,实则不简单。仁者爱人,但爱有基础、有先后顺序,《论语·学而》说孝悌为仁之本,从爱家中身边最近的亲人开始,然后再扩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扩展为天下一家甚至与万物为一体。家庭、家族而不是原子式的个人,成为中国文明的核心。“义”则是中国政治内在的价值观。中国人的“仁义”二字的文化价值观,其实要分成“仁”与“义”两个层面。仁与义在《礼记·丧服小记》分别对应着亲亲与尊尊,亲亲之“仁”体现在家庭层面而不断往外扩展,尊尊之“义”的别异则表示在政治层面要尊当尊者,这就是尊贤能的价值观,价值观落实在制度上则是“设官分职,任贤使能”的士大夫政治,今天的中国共产党也是对于传统政治的贤能的价值观的继承与创新。

  如果用一句话来解释中国文明的价值观,那就是《周易》乾卦《彖传》所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一方面强调万物各得其性命之正,这就是社会的自组织,并没有抹煞个性;同时又强调万物协调共济而达到最高的和谐,这是国家、政府的职责所在。今日中国的国家与社会二者如中国传统一样是相互配合的,而不同于西方二者的对立。

  当代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以礼乐文明为深层结构,礼的延续性,体现在政治的精英阶层,也体现在社会的家族,由此,中国文明特重历史,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与通贯性。像《资治通鉴》以及“三通”即《通典》、《通志》、《文献通考》具有“通史”的意识,通既是上下贯通,亦有普通、普遍之义。中国文明特重历史,与西方特重宗教相对,而历史虚无主义则会抽调中国文明以及中国政治的正当性,故而中国对此尤加警惕。

  4、性情与文明的品质及高度

  最后要说到文明的精神品质中最为精微的性情的层面。孔子言“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中国文明重诗教,《诗经》时代,诗、乐往往是一体的,诗教在于养成温柔敦厚之性情。《诗经·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道出了中国人的性情,出征离别充满忧伤,但面对的景色却是春天充满生发、喜悦之气的杨柳依依;远征回来充满喜悦,但面对的景色缺是雨雪霏霏。诗中情与景的反差体现的就是中国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情感,而不是直情径行。中国文明之能坚韧而持久,与中国文明所养成的中国人温柔敦厚之性情有至深之关联。

  就现当代中国而言,20世纪40年代费穆导演的电影《小城之春》以精湛的艺术手法传达出中国人“发乎情、止乎礼义”的情感方式。50年代郭兰英演唱的电影《上甘岭》主题曲《我的祖国》,同样体现了新中国国人的温柔敦厚之性情。孔子说“成于乐”,乐影响人的血气。今天我们谈文化、谈音乐,不能是动辄文化产业,而是要从治理之最精微层面来理解,今天还远远没有达到这个层次。不过这几年对于春节联欢晚会方向的重视与调整,或许正可以察几知微。国家治理、文明的精神品质在最精微的层面是要致力于正人心而使人“各正性命”。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