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汪毅夫:来去福州城考较(校)

http://www.CRNTT.com   2020-06-30 00:01:48  


汪毅夫(来源:中评社资料图)
  中评社北京6月30日电(作者 汪毅夫)幼读学讲普通话(国语),老师说:“来去”是闽南人说话的习惯,用普通话说“来去公园”是病句。及长,却有个小发现:“来去”有呼朋引伴的意思,近于英语的Let's go ,只要加个标点成“来,去公园”就不是病句啦,耶!在福建(包括台湾),说“来去福州城考较(校)”,是结伴而行到福州参加科举考试,考的是举人。旧时也常说“上京城考较(校)”,一般而言,上京城考的是进士。台湾建省以后并不单独举办乡试,台湾秀才要考举人还是得“来去福州城”。吃瓜的不怕瓜大,吃瓜群众这就有话说啦:人家举人出省去的是京城,台湾秀才出省去的却是福州城。于是有了“福州城——假京(假惊,喻故做惊恐状也)”的歇后语。                                          

  清代科举制度规定,乡试由各省举办,每三年凡一举,遇皇家庆典则加恩科。台湾秀才“来去福州城考较(校)”,最早的记录应是康熙二十六年(1687),这年有台湾秀才参加福建乡试,并有台湾秀才苏峩胜出为举人。福建乡试设有台湾举人的保障名额,专用于录取台湾举人。随着台湾文教事业的发展,台湾举人的保障名额逐步增广至7名,而参加乡试的台湾秀才也越来越多,达到数百上千之谱。                     

  台湾秀才“来去福州城考较(校)”,首先会遇到渡海的风险。康熙二十九年(1690),福建举办庚午科乡试。台湾知县王兆升应聘担任同考官。他从台湾登船,却随船被风漂流到了广东。道光十六年(1836),台湾秀才蔡廷兰参加福建乡试后登船返回,遭风随船到了越南。考官王兆升和考生蔡廷兰尚属幸运,有不少考生死于海难。台湾旧有“设酒食遥祭诸生之漂没者”之俗,其俗有专为海难诸生设计的“奎楼送字纸外海”(施琼芳:《石兰山馆遗稿》)的情节。出于航海安全的考虑,“刊石于门云:乡试诸生,小暑节前内渡,过此勿往。又立石试院云:乡试文武生,勿轻出海口,文于小暑前,武于白露后。又作《渡海万全歌》云:三四千石新造船,鹿口对渡到蚶泉。三月廿三四日后,四月初七初八前”(徐宗干:《斯未信斋杂录》)。从小暑前离台到九月十五乡试放榜后,台湾考生通常要在福建内地居留几个月。试想,每隔一、二年就有数百上千名台湾考生到福建内地住上几个月,这是多么热闹的人员往来状况!                      

  清咸丰九年(1859),福建举办己未戊午恩正并科乡试。己未是因咸丰帝“三十万寿”增开的恩科,戊午是正科。由于是恩正并科,所以台湾举人的保障名额是7+7。从该科胜出的14名台湾举人是:李望洋、李文元、吴尚沾、陈肇兴、陈有容、简化成、李春波、韦国琛、余春锦、蔡德芳、陈培松、黄焕奎、陈维英、李谦光。其中,陈肇兴是首赴乡试就“中了大奖”的。他当年于考前考后游览福州名胜,潇洒得很。他有《第一楼观榜》诗并注曰:“买棹初从福地游,桂花香满越山秋。文章远溯千余岁(是科三题:《是世之相后也千有余岁》),姓氏高悬第一楼。同榜人夸从古少(是科中式二百二十五名),题名我爱得朋稠(额中十四人,半生平故交)。鲤庭回首黄泉隔,欲写泥金暗泪流。”              

  1895年以后,福建举办丁酉科(1897)、壬寅补行庚子辛丑恩正科(1902)乡试,仍有台湾秀才想到了或者做到了“来去福州城考较(校)”。               

  附带言之,科举文献常用的“考校”,在闽南语说唱文学唱本和戏曲文学剧本里常写成“考较”。我觉得“考较”一语更显其精神:高下强弱,考场上比试一番呗。各位考生,加油哦!               

 (作者系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讲座教授、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