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时代思潮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 
中评智库:台湾选举的若干规律探讨

http://www.CRNTT.com   2023-11-04 00:02:19  


 
  二、争取本阵营基本盘是候选人留有胜算的必要前提

  台湾政治革新以来,台湾社会因统“独”差异逐步形成了蓝绿两大阵营对垒的基本结构。“一人一票”“赢者通吃”的选举制度设计,强化了台湾政党政治以意识形态对立为内核的特点,也形塑了岛内“选举至上”、“不问黑白、只问蓝绿”的政治生态。在争夺政治资源尤其是执政权的过程中,台湾选民倾向于以政治立场为分野,进而形成了捍卫本阵营基本价值理念、相对坚定支持本阵营政党及其候选人的基本盘。尽管蓝绿势力大小有所起伏,但业界普遍认为,蓝营基本盘大于绿营,差距约为5%-10%。“太阳花”运动后,以柯文哲为代表的第三势力快速崛起,随着民众党成立并积极参与政治选举,岛内政坛暂时出现蓝、绿、白三足鼎立的态势。若以2020年台湾大选政党票数为参考,国民党、民进党、民众党的基本盘分别为33.36%、33.97%、11.22%;若以2022年各党所获县市议员席次为参考,则国民党、民进党、民众党的基本盘分别为40.33%、30.44%、1.53%。总体来看,蓝绿基本盘两强对峙、“北蓝南绿”的基本结构仍然稳定,中间选民虽被认为已具相当规模,但白色阵营基本盘十分薄弱。

  由于基本盘的分量和较强吸附力,维持和拓展自己的基本盘是国民党、民进党两大政党赢取选举的关键所在。从历年台湾重大选举来看,候选人如果不能成功整合本阵营的基本盘,则选战无一不以失利告终。受支持群体构成、政党文化等因素影响,民进党基本盘相对凝聚力更强,派系力量整合快,民众出来投票率高;而蓝营基本盘则凝聚力偏弱,派系分歧更难弥合。所以,历次选战经常会出现绿营基本盘虽小但候选人获得本阵营支持力量更大的情况。蓝营刚好相反,往往因为内斗内耗导致选战军心涣散,分票现象屡见不鲜。以2016年“大选”为例,“马、王”政争、马当局削减军公教退休金、“换柱”风波等导致蓝营基本盘百孔千疮,最终选举以66.6%的投票率创下历史新低,国民党候选人朱立伦得票数比四年前的马英九少了308万票,而亲民党籍的宋楚瑜比上届得票数多了120万票,显示许多蓝营民众宁愿弃投或者投宋也不投朱。

  强调基本价值、进行政治动员是岛内政党巩固基本盘的重要方式,但民进党更倾向于通过走民粹路线来固票、催票乃至破坏对手的基本盘,在势均力敌或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甚至不择手段。陈水扁在执政末期策动“入联公投”绑“大选”,民进党于2012年选前之夜安排李登辉演讲,以及2019年底民进党“立法院”党团强行通过“反渗透法”等,都是民进党进行民粹化动员的“精心之作”。2004年选前的“三一九”枪击事件迄今迷雾重重,但舆论普遍认为该事件刺激了许多绿营民众出来投票。

  也有论者认为,2005年之后的台湾各项选举,多次出现选举结果在国民党与民进党之间大幅翻转的现象,这说明“决定台湾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不再是蓝绿基本盘,而是中间选民,大量中间选民投票行为的转向成为决定选举结果的关键因素”⑦。关于中间选民的作用需要辩证去看。其一,随着台湾政党政治尤其是蓝绿恶斗弊端的日益显现,“认人不认党”“只经不政”的中间选民确实有增多之势,但其作用的发挥,需要建立在候选人保住基本盘的基础之上;其二,台湾“大选”阵营对垒化、意识形态扩大化的特性,对中间选民“归队”“选边”具有强大的感染和磁吸效应,政党基本盘在“大选”期间往往会阶段性回补;其三,中间选民更加关注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但“大选”事关台湾未来四年的路线乃至前途命运问题,这会促使中间选民增加对统“独”、战和乃至中美博弈等政治安全议题的考虑;其四,民众党的成立为不满国、民两党价值的中间选民提供了新的选择,对柯文哲及民众党认同感较强的中间选民在一定条件下可能会转化为白色阵营的基本盘。柯文哲在五六月间民调持续上升,不过,其基本盘远小于蓝绿阵营决定了其胜算不高,藉势做大基本盘和拓展政治资源或许是其参选2024最重要的目标之一。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