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中评社台北论坛:两岸认同与统合

http://www.CRNTT.com   2009-03-30 00:12:11  


论坛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行。
与会者合影。
  中评社台北3月30日电(记者 邹巧韵)中国评论通讯社、《中国评论》月刊、两岸统合学会邀请学者专家,昨天下午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办“认同与两岸关系”论坛,探讨两岸认同与统合问题。

  论坛由台湾大学心理学系教授、“国策顾问”、海基会顾问黄光国主持。评论员有中央研究院政治学研究所筹备处主任吴玉山,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研究员李明辉,政治大学东亚研究所教授耿曙,台湾大学政治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理事长张亚中,中国大陆研究学会理事长杨开煌,中正大学中国文学系教授、两岸统合学会秘书长谢大宁。

  黄光国开场表示,大陆与台湾都在寻求认同,“摸着石头过河”一语道出两岸情境;金融海啸迫使世界经济体系重整。在多元体制环境下,现在是两岸反思“到底要走什么道路”的机会。从宏观角度看,未来区域整合是必然的趋势,两岸站在共同利益立场,彼此自我定位、求同存异,此时谈认同、统合工作更具意义。

  张亚中指出,认同的确可凝聚共识,但我群与他群定见的分别,易造成灾难。近年来两岸的民族认同发生高度折裂,李扁时代强化台湾主体意识,纵使两岸经贸交流频繁,异己关系已然发酵,两岸关系定位工作刻不容缓。他主张以“整个中国”概念切入,大陆和台湾分享“中国”的话语权;透过文字整合、货币整合、与共同体经济整合等方向,以具体行动让两岸关系走上统合之路。

  李明辉表示,西方世界都已慢慢走向统合,反倒是两岸抱着“主权问题”不放;过去认为民族主义有助于国家凝聚意识,可是却有副作用。大陆对民族主义情绪高涨的警觉性不够,这非好现象。两岸目前互表善意,但根本逻辑不改变,随时都可能擦枪走火。谈两岸关系,须先瞭解统合、认同与民族主义的层次大不相同。

  杨开煌认为,认同是互信、稳定、不会质变的基础,双方的认同是两岸关系核心;若缺乏互信基础,永远都处于尔虞我诈之中。他点出台湾三大问题:一是用封闭心态与大陆谈开放,把爱台当做所有问题的核心;二是以对抗心态谈合作,“一个中国”概念被妖魔化;三是拿敌对心态讨论和平。目前两岸关系看起来良好,实际上暗含隐忧,马政府没有自我主观论述,政策论述陷入矛盾;单纯以扩大交流促进认同,是认知失调;唯有重新论述认同问题,从教育入手,透过社会化过程,培养两岸的新认同感。

  谢大宁表示,大陆与台湾都把两岸关系物质化,对两岸关系的长远良性发展会有后遗症。从文化上的认同到两岸的统合,由知识份子先架构出一个大框架,当局再逐步推动;文化传统在社会底层有强烈生命力,重视文化力量对认同可能扮演的角色,强调共同基础与情感,着手解除敌对症结,对两岸关系才有正面效果。

  耿曙提出实证研究,就目前经济利得与接触探讨两岸认同观感。他表示,未来两岸除了扩大交往,还要从文化基础、制度平台着眼;制度基础的突破,加上传统文化的勾连,共同思考两岸携手面对西方与全球化。

  吴玉山则认为,马英九在统独议题上,刻意淡化意识形态争议、走中间路线,但“不统、不独、不武”的政策纲领,以反面表述方式向中间靠拢,不是意识型态,而是两种极端的拉扯,没有坚实基础,易受质疑。当前马政府着重经济议题,不愿正面迎战,但经济问题无法短期内好转,认同争议自然会浮上台面。他建议回归传统“中华民国”老招牌,重新诠释,建构北京能承认、绿营也可接受的论述。

  中评社副总编辑兼《中国评论》月刊副总编辑罗祥喜、台湾财金专家臧大年等亦参加了论坛。 

  论坛在中评社台北会议室举行。论坛整理稿全文将在《中国评论》月刊和中国评论新闻网刊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