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重建“向中国人民还债”的改革观

http://www.CRNTT.com   2009-04-15 09:03:06  


当下改革亟待破除“三座大山”。
  中评社北京4月15日讯/此间《经济观察报》日前刊载经济学家丁学良的文章“重建‘还债’的改革观”,文章指出,改革的要害不是深化不深化,而是改革的取向。如果改革的主持者,不管是现在的还是未来的,能够有一种向中国人民还债的观念,哪怕在过去的执政中,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有错误有毛病,那都不是很严重,因为你能够在民间的痛苦呼声、批评和抗议中找到纠错的方法。全文如下:

  中国“两会”前后,国内记者公开场合提出的多数问题都可以归结为: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有啥“改革新招”出台?而现实生活中,普通中国民众很多却不再对改革寄予乐观期望。前不久一次国际研讨会的休息间隙,清华大学两个博士生问我:为什么这些年来对“改革”两个字反感的国人越来越多?“改革”似乎变成了一个负面的东西? 

  我反问:你们啥时候开始发现“改革”在引起公众的反感?主要是在哪些阶层中获得这个印象?他们说,我们开始时接触的大多是社会的精英分子,包括专业人员和知识分子,也包括少数文化水平较高的官员。后来接触的社会层面多了,就发现在普通阶层中,无论白领也好、蓝领也好,尤其是那些不占拒高位的白领人士,对改革也非常反感,且越来越强烈。 

  两位博士生的疑问,我无法当时立即回答。后来我有意识的问了国内一些学者,他们说,可能是我在国外呆的时间太长了,不知道对“改革”的印象越来越负面和反感的思潮,不是一两年了。这种社会情绪有很大的普遍性。 

  回顾改革的早期,中国社会大部分阶层却不是这样的。问题的症结何在?我的观察是:在于那时候中国高层部分领导人具备“我们是向老百姓还债”的改革观,由此而制定的措施是给普通民众以实惠,但这可贵的“还债”观后来消逝了。 

  我花了不少时间从各种资料中寻找线索。多年前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饥饿引发的变革》提供了安徽和四川的资料,作者曾当过《瞭望周刊》的总编辑。他在书中记述,1970年代末中国的高干中大部分人不愿为改革冒险,虽然他们也目击了社会经过毛泽东近30年、特别是文革十年的折腾所造成的惨痛后果——只有少数几个高干愿意为改变这种状况冒风险推动改革。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