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中国当前已形成通胀预期了吗?

http://www.CRNTT.com   2009-05-08 09:30:24  


 
  通胀预期或者通胀心理预期的形成,严格说来,不仅仅是存在对“不确定期限的未来”通胀的担心和判断,而是在实际经济运行中,已经切实影响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正常行为。

  强烈的通胀预期会使消费者认为价格还将不断上涨,于是开始抢购一些并非必需的商品,人为造成需求的上升;生产商认为价格会不断上涨,便改变正常的销售行为,刻意囤积商品,以期随着价格上涨,将来用更高的价格出售,谋取更高收益,人为造成供给不足。需求的上升和供给不足,结果是推动价格进一步上升。价格上涨要求工资上涨,工资上涨对货币需求乃至货币供给上升,经济运行中的货币在更高水平上均衡,如此循环,通胀预期就变成了真实通胀。

  但是,当前中国经济运行中的消费行为是审慎的,并无为了避免减少价格上涨而去抢购的现象;生产商还在去库存化,消化存货,而非囤积商品待价而沽。可见,当前中国经济没有形成所谓“通胀预期”。

  十年期国债收益率是判断通胀预期的主要指标。目前债券市场上十年国债利率态势稳定,说明最市场化的信号并未显示任何通胀预期的迹象。

  大量经济学实证研究显示,货币发行增加与通货膨胀发生,一般有两到三年的滞后期。2001年,美国为了尽早摆脱IT泡沫破灭带来的经济衰退而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把1%的低利率保持了两年之久。到了2004年,全球大宗产品价格开始大幅上涨,房地产市场资产价格开始膨胀,全球出现流动性过剩。时间间隔是三年之久。

  2007年至2008年上半年爆发全球通胀,全球70个国家通胀达到两位数。此时距2004年开始的全球流动性过剩,也是三年之久。

  2004年中国遭遇全球的流动性大规模流入,人民币受到升值的压力,外汇储备积累大幅增长,结汇造成国内流动性过剩,在2007年下半年开始形成这一轮通胀,2008年上半年通胀达到最高水平。通胀的酝酿,刚好也是3年。

  应该注意到,大规模货币发行一般是应对经济危机或者经济衰退的政策行为。在经济没有被有效激活之前,货币发行遭遇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陷阱”,不可能发挥立竿见影的影响。真正通胀预期形成应该是在经济不仅开始复苏,而且有效需求被激活,货币随经济活动开始较快循环,产生数倍的乘数效应和创造货币能力,推动经济较快的增长,带动价格水平加快上涨的时候。所以,没有任何通货膨胀是与货币发行如影随形的。

  中国目前经济呈现的恢复态势,主要显现了政策刺激的效果,民间有效投资和消费需求尚有待进一步激活。价格水平,不论是PPI还是CPI,还在下降和低位运行,通缩仍然是主要担心,显然还没有形成通胀的压力。

  在全球化特别是在美元本位的国际货币体系下,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不论是全球流动性输入,还是全球大宗产品的价格输入,都是中国形成通胀不可忽视的外部因素。在全球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目前中国没有形成通胀的外部条件。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