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经济发展愿景不能以危机之前作参照

http://www.CRNTT.com   2009-08-01 08:32:12  


 
  总体来看,经济中的积极迹象并不是支持刺激政策退出的信号,而是表明刺激政策的不可或缺。今年上半年投资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空前的88%,是过去10年43%均值的两倍。

  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从长期来看,当前刺激政策会带来一些无法回避的隐患,尤其是通货膨胀风险和结构失衡的加剧。长期看好中国的摩根斯坦利经济学家罗奇,近日罕见地对中国经济前景表达了担忧,他认为,中国当前的政策正在加剧经济的失衡,而这种失衡正是当前危机的深层诱因。

  文章指出,经济政策有必要平衡上述积极效应和消极影响。首要一点,应该清楚,经济增长模式不大可能再回到过去,因而当前的决策不应以过去的经济结构为参照系。

  与当前经济形势可以引作类比的是,为应对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冲击,我们启动了大规模基建和固定资产投资周期。这些投资在此后几年里的回报率并不高,并引发了规模可观的不良贷款。进入新千年,尤其是2003年以后,大幅增长的出口部门消化了这些产能,并提升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回报率。但此轮国内投资的国际环境前景很可能没有如此乐观。从全球经济调整周期看,全球化带来的增长红利高峰已过,中国制造会继续走强,但其增长速度将下降到一个较低的平台。

  文章认为,要消除此轮大规模投资和宽松货币政策的消极影响,就需要将投资和刺激重心更多地向国内倾斜。幸运的是,中国还拥有广阔的内生性增长空间。中国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快速推进阶段,蕴藏着巨大需求和增长潜力,国内市场广阔且有待开发,经济具有可持续增长的罕见潜力。此外,中国经济仍处在世界经济生产率前沿之下,后发优势仍可持续。

  抑制可预见风险的另一条途径在于,更多地强调宏观调控政策的搭配,而不是只有或松或紧地统一口径。宏观调控的目标是多元化的,决策学表明,其手段也应该是多元的,并且各手段之间越独立,调控的效果越好。刺激政策提出之初,就表明要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但全面的刺激宽松政策显然只达到保增长目标,而扩内需、调结构还需要更多的针对性措施。就货币金融政策而言,适度回收一部分过多的流动性,抑制资产部门可能的过热倾向,减少潜在的不良贷款规模,并不会抑制实体经济复苏,却是调结构的应有之义。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