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黄光国:两岸应建构儒家文化共同体

http://www.CRNTT.com   2009-09-07 00:30:57  


 
  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平台

  以台湾推展儒家思想的经验和大陆方兴未艾的儒家文化复兴运动两相比较,我敢于断言:儒家文化复兴运动要发展成为一个可大可久的文化运动,将来一定要走入校园,成为教育体制的一部分。然而,孟子说得好:“三年之病,求七年之艾,苟为不蓄,终身不得”。要在大陆高校普遍建立儒家文化的讲习基地,或者推广本土社会科学,都不是一蹴可几之事,都可能遭遇到种种的阻碍和困难。在当前大陆的情况下,较为可行的办法,是找一所大学建立“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平台”,邀请台湾对“新儒家”或本土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卓著的学者前来驻点讲学,如果成效良好,再推广到其他地区。针对这一点,我想到的是“金厦特区”中的厦门大学。

  “金厦特区”的构想,是“台湾竞争力论坛”执行长谢明辉先生提出来的。根据谢明辉的构想,“金厦特区”是两岸和平的一个试点,范围包括金门、厦门、彰州、泉州1400万人口的闽南文化区。因为两岸已经分隔了60年。在这60年间,两岸的文化、思想、价值观等等,都产生了一些落差,需要有一个实验区域来做弥平的工作。否则,两岸可能因为前述种种落差,而产生政治风暴。“金厦特区”的设置,就像在两岸间筑一道防火墙,让这种可能的风暴,只在特区里面发生,不会扩及大陆本土和台湾本土。

  谢明辉构想中的“金厦特区”是一个两岸特别行政区。他主张:建构“金厦特区”第一步,是先建金厦大桥,把金门厦门连结起来。金厦大桥建立起来以后,就会自然形成一个金厦的生活圈。金厦生活圈形成以后,成立“金厦特区”的条件才会逐渐成熟。从金厦大桥到金厦生活圈,再到最高级的金厦特区。到底两岸要停留在哪一个阶段,那就要看两岸领导人,或人民的需要。

  “金厦特区”的文化考量

  整体而言,谢明辉构想的“金厦特区”并不仅只是基于政治和经济的考量,而且也涉及文化层面。他说:“厦门跟金门有几千年的历史连结,两地的风俗习惯也相近,金门的闽南文化特色、建筑的特色,非常的浓烈。历史上,光是金门一个地方的进士,就有43个,比台湾多了好几十倍。所以,金门可以作为闽南文化圈的一个典范。”不仅如此,“1949年国民党退到台湾以后,金门因为两岸的对峙关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战地文化。”“金厦如果形成一个特区,两岸可以把金厦的战地文化,共同向联合国申请人类世界文化遗产。”

  在我看来,不论是建造“金厦大桥”也好,或是“金厦特别行政区”也罢,都是兹事体大,涉及层面极广,真要具体落实,还要花费不少时日。至于“闽南文化圈”和“金厦战地文化”可以作为一种观光资源,其着眼点在于回顾过去的历史,依照我的看法,目前最为可行,而且也最迫切需要的,应当是在厦门大学建立“两岸学术文化交流平台”,邀请对儒家文化有精湛研究的台湾学者,来此驻点讲学。如此一来,厦门大学将成为推广儒家文化的基地,“金厦特区”也将成为实践儒家文化的试验区,有点像大陆改革开放初期,先成立四个经济特区,然后扩及整个沿海城市,逐步扩大开放的深度和广度。这个构想不仅具有“两岸防火墙”的功能,而且针对当前大陆社会发展的需要,着眼点在于未来国家的发展。

  在“两岸和平协议学术研讨会”上,全国台湾研究会副会长周志怀教授指出:两岸之间的共识,有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过去的九二共识旨在反对台独;现在两岸间新的共识,是要追求双方的和平发展和共同利益;将来的和平协议,应当着眼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十分赞同这样的见解。“泰山不辞细沙故能成其高,江海汇纳百川故能成其大”,从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台湾以中华文化作为基底,发挥了“汇纳百川”的精神,不断吸纳各种文化的优点,已经创造出独树一格的崭新文化。将来如果能以“金厦特区”作为基地,逐步扩大其影响力,把海峡两岸建构成儒家文化共同体,一定可以加速促成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