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 |
两岸文化共同体 台湾可藉此摆脱孤立 | |
http://www.CRNTT.com 2009-11-23 00:08:13 |
现实条件 以上,我大致说明了一些背景因素与理念层次的问题。现在我想再描述一下现实的条件,以说明如果两岸在这个课题上合作,将可以截长补短,事半功倍,并对双方都会有许多好处。 以我自己求学的背景和这几年与大陆学界交流的瞭解,在中华文化复兴这一课题上,两岸其实各有一些优劣的条件。就传统学术的遗老来说,许多早年旧学根底深厚的人,当年并未随国府南迁,如陈寅恪、熊十力、梁漱溟等人,但他们并没有如刚逝世的季羡林先生一般,活到能获得发挥的空间的时候;而像钱宾四、牟宗三、唐君毅等先生,他们流浪香江,而后又趁国府强调传统的因缘,得以在港台大展鸿图。而当年国故派的领袖,章太炎、黄季刚先生的门人也在台湾传扬国故,因而使得台湾在学术传统上,并未和历史脱节,而且也能维持百家争鸣的局面。实在说来,这恐怕是台湾比较占优势的一面。而且由于台湾学术在与西方接轨的课题上,也确实领先大陆至少30年,这也使得台湾学界在思考如何将传统与现代接轨的课题上,可能要领先大陆一代,因此它在创意以及思考的系统严密性、完整性上,容我大言不惭的说,台湾恐怕真的比大陆要好上很多。无论如何,撇开某些个人条件不说,大陆在整个教育和文化体制上,毕竟与传统文化和学术脱节太久了。我听说大陆在十一五计划中准备在各大学普设国学院,就面临了师资与教材的严重匮乏,这就是明显的证据。也因为这样一个条件,使得台湾拥有相当一批人力,可以投入到相关的学术研究、教学,乃至诸如文化创意产业等行业之中,来为传统与现代的接轨工作做出贡献。这点至少在相当时日内,都还会是台湾的优势所在。 但是另一方面,台湾这一优势也面临了巨大隐忧,那就是由于这十几年来政策上去中国化的结果,由于台湾研究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在资源上的重大落差,使得传统文化的研究无论在人力上、课题质量上,都似乎有逐年下降的趋势。研究上是如此,其实社会氛围上更是如此,今天台湾的媒体,有关中国的报导就跟对世界的报导一样,实在少得可怜。这种自我封闭的氛围,几乎已成为这十几年来台湾社会的特色。大致来说,80年代以前养成的一批,相对而言还比较好,也比较能从大的视野来关注传统文化的发展,但这十几年的状况实在每下愈况。尤其重要的是这些年在台湾成长的新世代,由于教育的走向,使得他们对中华文化的感情,已经愈来愈淡,对中华文化的知识也愈来愈浅薄,这几乎是每个文史科目的老师所共有的感慨。 而相对来说,大陆这几年整体国力的大幅提升,加上也逐渐认识到发展传统文化的重大意义,因此既有意愿,也有能力投注更多资源在这方面,十一五计划准备以五年的时间在全大陆设立几十个国学院,便是具有大气魄的证据。而更重要的是,大陆年轻人对中国的那份感情,这恐怕才是更具关键性的因素。我多次在大陆演讲,对学生眼神中的那份对中国传统的热爱,至今犹让我历历在目。这也就是说,台湾目前仍具有客观上软实力的优势,但套用股市的术语说,此一优势只是短多长空而已,而大陆则具有硬实力与主观感情上的优势,而这一优势却是长期的保证。如果说两岸能够充分合作,则台湾应可弥补大陆因断落五十年所造成的缺憾,并能借助台湾的经验而更迅速地让传统与现代接轨,反过来说,大陆也可以协助台湾重拾对中国传统的想往,让台湾许多仍对中华文化怀抱热情的人,可以获得比较多的资源,这也当然能够增加台湾新生代对中国的认同,这不是大陆所关注,并且两全其美的事情吗?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