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 |
清华1922 最好的时光 | |
http://www.CRNTT.com 2010-05-02 09:45:32 |
教授治校:用“革命精神”改造清华 教授全面参与学校管理 从清华学堂甫一建立,便随之营造了一个非常独立的学术环境。当时教授学生多数经过五四运动洗礼,对于自主管理极为重视。教授治校的理念,并非来自美国,而是蔡元培模仿德国大学管理模式,在1912年任教育总长是倡议,1919年在北大首先实施,让教授代表参与学校立法与管理事宜。 教授治校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评议会,负责学校整个教务,其次是各系教授会,负责各系科之教务,第三是行政会议,负责除教务之外的其他行政事务。1926年,曹云祥颁布《清华学校组织大纲》,评议会与教授会互相制衡,但前者权力较大,这种架构让教授成为管理主体。虽然中间历经多次改革,但总的宗旨未曾变化。 教师不用为职称评选出版学术垃圾 罗家伦来到清华时,清华是一个自由主义色彩浓厚、拥有相当自治能力和权力的学校。从某种程度上,罗家伦想以国民党的革命精神对清华进行改造,提出“廉洁化、学术化、平民化、纪律化”等“四化”,后来遭到教师与学生相当程度上的抵制。但他在学校管理上着实给后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清华大学后来能够跻身世界一流大学之列。 在学生方面,罗家伦的后任梅贻琦主张通才教育,第一、二年不分院系,第三年才选定专业,造就“周闻洽见,本末兼赅,博而能约之通士”。为了提升教师的品质,清华设立带薪休假及研究制度。任满五年之教师,可以带薪休假一年,愿出国研究者,补贴旅费520美金,每月研究费100美金。在国内做研究,也可领取国币2400元研究经费。教师毫无后顾之忧,不必为职称评选做毫无意义的研究或出版学术垃圾,这无疑是一种极有远见的做法。 行胜于言:从留美预备校到一流大 学术:始终追求独立精神和思想自由 清华大学最为人称道的,是其学术精神。一言以蔽之,就是陈寅恪在《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铭》中说的,“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这座纪念碑如今还伫立在清华工字厅门外的小山坡下。这种精神对于清华的影响十分明显,许多早年的清华人都还记得甚至能全文背诵这篇必将流传千载的铭文。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