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 
换个视角读《孙子兵法》

http://www.CRNTT.com   2010-08-04 13:42:53  


 
二、全

  孔子创立的儒家核心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仁”!老子创立的道家核心也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道”!而研究中国兵学的人认为,《孙子兵法》的核心思想也是一个字:“全”!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

  什么是“全”?顾名思义,就是全部、完全、全体,表现在战争领域,就是指一次作战行动总体,如战争的总体、战役的总体、战斗的总体。全,对应的是“破”,即部分、局部、侧面。战争里的破,就是一次战争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役的侧面或局部、一次战术的侧面或局部。用现代时髦一点的话,孙子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一句话:用最小的消耗,换取最大的胜利。这就是“全利”目标!如果用经济学家的理念解释: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产出!

  孙子从统治者的角度,提醒国家的决策者一定不要将战争当成儿戏!在孙子看来,只有“先礼而后兵”,才能达到他的“全利”目标。关于这一点,我们从孙子的论述中可以分析出来。

  《孙子兵法》一共出现十次“全”字。其中有七次在《谋攻篇》中。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在这里,孙子一口气用了五个“全”字,来解释他的利益与成本的关系。在孙子看来,作战如果能实现“全国”、“全军”、“全旅”、“全卒”和“全伍”,是最好的上策,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作战成本和道德成本,争取利益最大化。

  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孙子马上强调:“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即智慧之战(伐谋)、外交之战(伐交)、武力对打(伐兵)和越池夺关(伐城)。

  这里,孙子明显给我们做了一个策略排序:“上上策”是通过谋略战胜敌人;“上中策”是通过外交策略获取胜利;“中策”是通过野战战胜敌人;“下策”是攻取敌人的城池。

  平津战役时,我人民解放军总兵力是100万人,而国民党华北守军只有50余万。我军通过各种渠道向傅作义将军转达和平解决天津、北平等城市的问题。为什么?因为,天津与北平是北方最重要的商业和文化重镇,和平解决有利于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历史文化古迹。可是,傅作义不干。于是,在其他手段都不奏效的前提下,我军开始采用“伐兵”手段。这次战役是我军有史以来攻坚作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次,在一周之内解决了天津问题。必要的“伐兵”打得好,才能为“全利”创造条件。天津解放后,傅作义将军愿意接受我党我军提出的和平条件。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了。

  战争是你死我活的领域。单纯想着“全利”,那不行!只有必要的“伐兵”,甚至“伐城”,才能更好地实现“全利”。通过必要的“伐兵”或者武力威慑,我军在北平达到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这就是我们军队的老一辈将领运用孙子留给后人的大智慧的结晶!

  谋略的法则是什么?就是务必用“全胜”的策略争天下,这样既不使国力疲惫,又获得了全面胜利的利益。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