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 
钓鱼岛:考验马英九 两岸须有合作默契

http://www.CRNTT.com   2010-08-23 00:18:09  


钓鱼岛虽小,涉及中国主权事大。
 
  第三,马英九的钓鱼岛政策在强硬的同时也有所保留。

  马英九站在“中华民国总统”的地位上,其政策保持了执政者惯有的谨慎,所谓的强硬是有所保留的。当前阶段,马英九政治日程表的优先次序是大家共知的,但这不是表明非最优先议题的解决可以不考虑内部政治压力,或者不考虑与其他议题的协调。具体到钓鱼岛问题上,他的决策必然会权衡内部反应,更不能不考虑台日关系的未来发展。撞船事件发生后,台湾“外交部”“日本事务会”在处理的手法上显得软弱,未能充分坚持主权立场,结果受到蓝绿“立委”的强烈批评,而在舆论一片哗然之中,行政当局又迟迟没有表态,直到事发三天后才发表“总统府”的四点声明。措辞上虽然足够严厉,但因反应迟缓,还是引发了岛内民间舆论和“立法院”的不满。原本各方还期待马英九作为曾经的“保钓人士”能够多多维护台湾渔民权益,但在复杂的台、日、大陆的三边关系中,马英九决策谨慎迟缓,顾虑甚多,其矛盾心态清晰可见,既想履行“中华民国总统”守土维权之责,又害怕被扣上“亲大陆、反日”的帽子而失去部分民意支持,因此只能在具体应对上努力做到各方都讨好。

  第四,台日关系对于马英九依然至关重要。

  马英九尽管在决策优先顺序上更重视两岸关系,但是鉴于台日关系的战略价值,即台日实质关系的前进与倒退关系着台湾重大的安全利益,因此马英九当局在具体的事件处理中也采取了一些以避免冲突升级为理由的息事宁人的做法。比如,马英九表示主权和渔权问题应和平冷静协商,要避免影响台日关系,要求台湾船只暂时不要进入钓鱼岛十二海浬区域等,这种理性姿态符合以谈判解决冲突的国际潮流,但并不能令保钓人士满意。2008年12月,国民党主席吴伯雄访问日本,吴在日本表示“钓鱼岛属于我们,但我们希望搁置主权议题,联合开发渔业。”这多多少少带有修复台日关系的意味,尽管吴的访日是在撞船事件后半年,但很明显仍是一种平衡策略,马英九当局希望改善与日本关系,消除日本对马英九采取亲大陆政策的顾虑。因此,当2009年9月再次发生日本扣留台湾渔船事件时,马英九当局没有采取强硬立场,只是提出双方要重回谈判桌,要有理性等,反应强度远不如2008年。

  当然,马英九2009年的“软弱”反应招致了岛内的不满,台湾一些媒体认为,“外交”谈判永远是软硬兼施,从来只有台湾让步,日本强硬扣船,等于是默许日本扩大海域主权。(注5)立场强硬的保钓派认为,马英九所主张的法制精神在激烈的利益对抗面前,有可能被日本歪曲成台湾当局承认自己对钓鱼岛主张依据极为薄弱而不得不自制、撤退的证据。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