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 | |
《唐山大地震》 冯氏伪灾难片 | |
http://www.CRNTT.com 2010-09-06 14:00:02 |
地震伤痛依旧盘踞唐山上空 他们是地震亲历者,也是影片参与者。34年过去,废墟已经被清理得了无痕迹,但当银幕上那场劫难重现于眼前时,他们发现,隐藏内心深处的那道伤口还是没能愈合。 南都周刊记者 _ 齐介仑 实习生 王钟的 河北唐山报道 摄影_李欣 68岁的宋守述,看着片子中悲欢离合一幕幕,老泪纵横。 巨大的IMAX银幕,放大了这座城市34年前那场天崩地裂,也放大了这位幸存者隐藏已久的内心伤痛。 他是影片的压轴出场:骑着自行车,来到唐山大地震遇难同胞纪念墙前,在这道被唐山人称为“哭墙”上,镌刻着24万遇难者的名字。他总能熟悉地找到儿子的名字,然后沉默许久,说声道:“过两天我在来看你吧。”然后,推着自行车离去。 在《唐山大地震》里,这名唐山冶金矿山机械厂退休工人是戏份最重的群众演员,扮演的角色只是他自己,一如30多年来那场地震幸存者的现实生活。 39岁的张小龙,也在端视着自己的第一次触电,5次流泪。 在那张巨大的银幕里,他是徐帆的邻居二哥。站在废墟之上,他狠着心,逼着徐帆作出抉择:到底是救儿子还是救女儿? 到底救谁?地震对于那时幼小的他来说,只是模糊的画面。34年过去,已经中年的他依旧作不出这个抉择。 “23秒32年,耳朵塞满了孤独,我听不见幸福,挖开记忆的那捧土,就像经历一场没有麻醉的手术。”在《唐山大地震》主题歌中,2010年7月12日,宋守述和1万多名的唐山人,在这座被地震伤害的城市集体回忆。这一天,离7月28日唐山大地震34周年纪念日还有16天。 在2小时之后,在全场抑制不住的哭声和泪水中,冯小刚上台,他问:片子中不中?下面一片叫喊:中。 根据广州媒体报道,这声“中”,让冯小刚的担心终于搁下了。冯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带着《唐山大地震》回到唐山面对唐山人,还是有些紧张和期待,他们对这部电影的意见和反馈会怎么样,是否认可这部电影,是我很在意的。” 生与死,一尺远 银幕上闪动的画面,像利箭一般,刺中了宋守述的心。 回忆是痛苦的。 1976年,当时宋守述还在启新水泥厂工作。居住小院,共有三栋楼,都是1974年建成的,俗称“74楼”。 宋守述的女儿出生在1968年,儿子比女儿小两岁。厂里分配的单元房,不足40平方米,为了节省空间,一家四口都睡在一张大床上,从里到外依次是:女儿、儿子、老伴、宋守述。 7月27日那天晚上很闷热,宋守述睡得很沉。到了28日凌晨两点多,6岁的儿子宋永杰醒了,起床撒尿完了后又回到床上。宋守述的老伴黄佩兰却翻来覆去,再也睡不着了。天太热,电风扇呼呼地吹着也不管用。 凌晨3点半,黄佩兰突然发现,窗外一阵电闪雷鸣。她心想,可能是要下雨了吧。事后证明,这便是震前所谓的“地光”与“地声”。 黄佩兰趿拉着鞋子,从床上站起身来,准备去阳台关窗户。这时,房间剧烈摇晃了起来。“地震了”,在声嘶力竭地连喊三声后,黄佩兰把床上的宋守述一把拉了起来。 短短一瞬,房倒屋塌,几声闷响后,厚重的预制板斜着俯冲了下来,砸向房间正中的木板床。 胳膊被老伴一拉,宋守述低头侧坐了起来。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下,他躲过了预制板致命的一击。而他6岁的儿子,被当即砸死,挤出的鲜血喷涌到了女儿的身上。 “如果不是老伴拽我那一把,第一个砸死的就是我,生死就这一尺远。”宋守述回忆说。 砖石铺天盖地,宋守述很快找到了钻出去的缝隙。在一块侧歪的预制板下面,他把老伴也拽了出来,黄佩兰没有受伤。 |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第7页 第8页 第9页 第10页 第11页 第12页 第13页 第14页 第15页 第16页 第17页 第18页 第19页 第20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