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 
对策全球非同步性通胀

http://www.CRNTT.com   2010-11-27 08:41:16  


 
  此处所言的通胀是指综合意义上的通胀,即包括物价与资产价格在内的通胀。就消费物价来说,因食品价格的上升,CPI价格指数连续上升,近几个月上涨的势头更趋明显。

  近一年来中国制造业工资的上涨最终也将逐步转移到消费者价格之中,能源电力价格的改革,也将不可避免地导致长期被政府管制并严重扭曲的国内能源价格与市场接轨,与国际市场石油天然气价格的变化更加趋同, 所以中国经济中物价指数通胀的压力尚未充分释放。但总的说来,中国物价水平短期与中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上可视为温和的通胀,即通胀率处于3%-6%的区间,这在一个高成长的新兴市场经济体中属于尚可以接受的水平。

  中国经济未来继续面临的通胀主要来自于以房地产为主的资产性价格膨胀。房价与中国城市居民的平均收入和中位数收入相比,远远高于美国房地产泡沫时期的水平。

  文章指出,在国内通胀压力已经到了不容忽视的情势下,国际经济环境的最新动态,无疑使得局势变得更为严峻和复杂。世界主要央行,包括美联储、欧洲央行、日本央行等继续维持超宽松货币政策,国际市场利率仍处于历史超低水平。而美联储最新出台的6000亿美元所谓数量宽松政策(QE2)更是引起了空前关切。

  在本质上,QE2是公共财政赤字的货币化。这种超常规的极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有可能矫枉过正,引发通胀预期,并导致资本流向新生市场。中国作为最大也是增长最快的新生市场体,自然是首当其冲。这样一个货币供应充斥于市,利率超低的国际环境,对于中国已经出现的通胀问题无疑是火上浇油。

  令人担忧的是,中国的“退出”政策实际上已经慢了几拍。早在2009年中,一些复苏较早的国家如澳大利亚、韩国、德国就已通过央行加息或财政巩固等举措采取了退出政策。新生市场国家如马来西亚、泰国、印度、巴西等也已进行了多次加息,并且任由本国货币汇率升值,以抑制经济过热和通胀上升。

  中国是在全球金融危机中表现最好、复苏最快、增长也最强劲的经济体。而且中国也是对于危机反应最果决经济刺激规模最大的国家,面临的潜在通胀风险最高,因此适时退出尤显重要。但由于各种原因,宏观调控滞后,这才有了今天这样通货膨胀较为严重的局面。

  文章强调,为了管理通胀预期,有效抑制资产泡沫,中国必须不失时机地采取一揽子宏观经济政策:实行真正的灵活汇率制;适度紧缩货币政策;稳健财政;保持劳工市场弹性;促进技术进步。


 【 第1页 第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