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 
“不鼓励农村娃上大学”触底社会之重

http://www.CRNTT.com   2011-03-11 11:10:46  


 
  倾注了太多的情感,灌注了太多的期许,孩子能否接受好的教育,成为一种家长习惯性的依赖逻辑,对教育的依赖已成为超脱于表象之外的意识形态,这正是教育在国计民生中的深刻烙印。而大学生卖猪肉、大学生卖烤红薯、大学生应聘油漆工之所以成为新闻也就有了存在的依据。因为人们习惯了教育所置换的是另类的人生,即使不够华美,但至少也是一种面子或身份的提升。

  同样的道理,公众的责问焦点在“教育极其重要”的心理底蕴下直指王平的“不鼓励上大学论”,上纲上线也好,道德板砖也罢,都以“教育重要”为起点,以“不鼓励教育乃时代叛逆”为终点,至于它所触及的社会问题,在一腔热血而拍案而起的愤懑中被压缩被过滤甚至从未谈起。

  窥探社会是复杂的,问题丛生的表象背后有其复杂的盘根错节或积弊沉屙,马加爵不会毫无原因地抡起锤子砸向同学、药家鑫不会无缘无故撞人了还去捅上几刀等等等等,一定的行为方式背后总能找到它的触底社会问题。对王平此言而言,又何尝不是如此?

  其实,公众的怒火从何处被点燃完全可以从“农村娃”和“大学”中找答案,一种是身份,一种是改变身份的重要途径甚至对某些农村孩子来说是唯一途径,而王平的“不鼓励”显然是价值方向上的乾坤大挪移,与国民认知相悖,即使目前的教育现状的确堪忧,即使学历越来越贬值,即使大学生就业越发困难,即使在孩子发展观上也有多元化的成长模式,但教育乃至大学教育的必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背离了起码的“常识”,王平不挨“板砖”才怪。同样,我们的视野也因此被过多定格在了“不鼓励”上,至于原因的研判,也就是她所说的:“孩子上大学就回不到家乡,家乡就是一个悲剧”,缺乏良久的省思。

  应该说,王平说出这种言论也确有其内心矛盾之处,身为一个代表委员,她不应该不明白教育重要这点常识,不应该不明白大学教育是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不应该不明白不明白农村世世代代含辛茹苦地让孩子上大学图的是什么,而去冒被公众诟骂之大忌。从这点来看,大可推知“不鼓励农村孩子上大学”背后所触碰的农村发展现状。

  不鼓励农村孩子去上大学,要看农村的发展是不是让人堪忧,农村对人才是不是极度渴求。事实上,一般偏远地区、贫困地区的家长都会砸锅卖铁甚至献血去让孩子能够上学、上大学,这样的报道不在少数。“走出落后的农村”、“告别穷苦的日子”、“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多少家长对孩子的期盼?又是多少孩子所执着并为之奋斗的目标?拿我小时候作比,我所生长的环境还算殷实,在农村却不愁吃穿,但父母从小的叮嘱就是“考个好大学,别世世代代做农民”,可想而知,对于那些大山深处的人们而言,自己孩子能在光鲜亮丽的大城市站的住脚是多大的奢望。一条公路、甚至是通上电对不少农村地区而言现今都是幻想,前不久不是报道过湖北某地“愚公村支书”带领村民绝壁凿路么?因而,在不少地区,哪家孩子考上了大学,哪怕是个二流三流大学,都是全村的骄傲,因为它意味着一种落后发展下的新生希望。农村发展的严重滞后,与“考大学”成为脱离此境的最佳甚至是唯一道路的相契合,我们大可以窥见王平此言中所企及的社会积弊之深。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第5页 第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