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战略透视 】 【打 印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 
中国地震预警为何“难产”

http://www.CRNTT.com   2011-03-14 10:40:48  


 
    中国仅有1500多个地震监测站,不到日本1/3

    日本之所以能够建立一个现代化的地震预警系统,其中最重要的一点,要归功于日本高密度的地震监测体系。在日本国土范围内,日本气象厅有200个实时处理的台站,而日本防灾科学技术研究所有一个由800个高敏感度地震仪构成的实时台网,平均台站间隔大约是25公里。此外,日本还有4500个地震烈度观测站。中国要建立预警系统,地震监测台站密度还远远不够。汶川大地震期间,全国仅有1500多个监测台站。

    汶川地震5分钟才确定地震位置和强度,欠缺地震预警技术

    在中国,地震发生后,只能用到近震源有限台站的初期信息来确定地震基本参数,并实时预测尚未到达的破坏性地震波的强弱。信息的有限性会影响地震事件自动判别的可靠性和地震基本参数的测定的准确性。有相关报道称,汶川地震发生后,国家地震监测部门在5分钟左右确定了地震位置及强度,十几分钟后上报地震信息。而在地震发生十几分钟后,地震面波基本上已经离开中国,所有的地震直接灾害及影响已经形成,达不到地震预警的效果。而确定地震何时结束、何地结束及通过地震破裂模型评估地震灾害,做出地震震动图,则是地震一天后的事情了。

    西部地震多发地区缺乏建设地震预警系统的经济动力

    地震预警系统由于整合度高,对地震台站密度有要求且需要长期不间断运作,其部署成本并不低廉,对当地可能有一个长期的经济压力。日本,台湾均为整体设防,因为他们需要防御的总面积偏小,美国的地震预警系统主要也是针对旧金山周边区域。这些防御区域经济相对发达,高科技产业密集,人口密度大,长期预警的经济社会价值可观。中国地震带分布十分广泛,经济发展不平衡,目前地震监测网络主要集中在首都圈,中国西部地区建造地震预警系统的经济动力不足,但西部地区却是地震高发区,地震造成的灾害也更大。


    □ 结  语

    地震预警系统已被实践证明是一套有效的避震措施,但这远远不够,房屋的抗震能力、平时自救常识的普及都会对地震的后果造成影响。地震预警不能光靠仪器设备,更需要人们的防震抗震观念和对生命的敬畏之心。

    (来源:网易新闻《发现者》栏目NO.98 2011年3月11日)


 【 第1页 第2页 第3页 】